【胡月娟專欄】 長照機構與社區的共榮共生

【胡月娟專欄】 長照機構與社區的共榮共生
2024/04/18

人類世(Anthropocene)此名詞,乃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在西元1995年提出,泛指18世紀末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所造成全球性的影響。例如殺蟲劑、除草劑、塑膠、放射性元素等,對地球的污染。人口遽增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破壞生態系統,而有人類對地球永續發展的倡議。目前為人們熟知的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其包含17項目標(Goals)169項細項標地(Target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世界各國紛紛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或相關組織,所有政府部門與民間企業皆將永續經營列為中長程發展目標,以利促進文化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保護地球。

奧地利建築師克里斯普雷希特(Chris Precht)深受自由攀登家父親的影響,在沒有繩索,沒有安全防護,只有純粹的人與山非常直接的接觸,這種攀登讓他更了解自己,更明白人只是浩瀚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他將永續內化成理念,在建築設計上重視結合周遭生態系統,找回人與自然的聯繫,建構對大地友善的住居。

曾經看過一張自外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人恰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定勝天趕盡殺絕的王者(King)思維,必須退一步成為物種間的寬厚對待(Kind)。老子道德經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一定要有從月球看地球的視野,秉持天人合一,和萬物間持最大利益公約數的觀點,重新學習與大自然共存,心態自征服調整為與天地萬物共榮共生。

人恰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學習與大自然共存。(圖片來源/freepik)人恰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學習與大自然共存。(圖片來源/freepik)

若將人與天地萬物共榮共生縮小至長照機構和社區兩者間,實際上也存在著共榮共生的關係。臺灣在2018年全面推動的長照2.0政策,提供ABC三級服務,呈現社區長照服務為長照2.0之主體服務。藉由長照2.0的廣佈長照服務機構,提供市民所需的長期照顧服務,以減輕老年人的社交孤立、促進社會參與、提升選擇與控制感、及預防或延緩失能。

提供ABC三級服務的長照機構,皆坐落在社區內,每一個長照服務機構各有其社會責任,如何藉由定期在社區辦理活動,成為社區居民的好鄰居,讓社區居民實質上感受到有此機構的存在真好,乃為長照服務機構必須體現的社會責任。

長照服務機構可以提供社區居民生理監測、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的社區服務;或成為社區居民照顧知能諮詢,失智友善志工的培訓基地。透過鄰里長、社區發展協會,深入社區,引導長者提升健康、認知及感覺統合能力;藉由活化社區居民身心靈功能活動的辦理,以建置溫暖、緻密的社區賦能網絡。

如此一來,長照服務機構得以永續經營,社區居民擁有在地老化、活躍老化,而達成福祉共生雙贏的理想目標。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