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延緩失智退化的法寶:讓失智者覺得自己被需要

書摘|延緩失智退化的法寶:讓失智者覺得自己被需要
2023/11/24
作者/專欄

我們一天之中所做的事大部分都有目的,這些目的賦予生活意義和重要性。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服務人群和感覺自己的重要性;我們為孫子織毛衣或為朋友烤蛋糕;我們洗頭髮、洗衣服以顯得乾淨、漂亮。這些有目的的活動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讓我們覺得自己有用、被需要。

失智症患者無法繼續日常的活動時,你需要幫他找到一些有意義且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的事去做,這些事必須對他有意義、能帶來滿足感──不管就你而言重不重要,舉例來說,折毛巾對某些人有意義,對其他人則否。

對有些人來說,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志工」而非「病人」,是很重要的,這會帶給他價值感及參與其中的益處。患者也許能幫你和鄰居的花園翻土;若他無法準備完整的一餐,或許可以幫蔬果削皮或擺設餐桌。在你做家務時,他或許能幫忙捲毛線球、撣灰塵或把雜誌疊好。鼓勵患者儘量替自己做事,但你可以幫他們簡化工作,把工作拆分成幾個步驟,或是由你來做其中某些部分。

鼓勵失智症患者儘量替自己做事,可簡化工作或將工作拆分成幾個步驟。(圖片來源/freepik)鼓勵失智症患者儘量替自己做事,可簡化工作或將工作拆分成幾個步驟。(圖片來源/freepik)

大部分專家都極力主張要讓失智症患者運動或做事來維持頭腦的靈活。有證據顯示,對於思維能力尚未受損的人來說,保持身心靈活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一旦罹患上導致失智症的疾病,保持身心靈活也能減緩疾病進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促進患者的生活品質。

最需要留意的是考量活動為患者帶來的影響。活動應該要能帶來趣味,即便那可能十分簡單,像是撫弄小狗、與人聊天、散步或在院子裡坐坐。假如患者重複出現焦慮的跡象,包括煩躁、固執、哭泣或拒絕從事活動,那就表示這個活動已形成一種壓力,而非激勵。催促患者做令他們心煩意亂的事並沒有任何益處。

(節錄自:《1天36小時!最實用的全方位失智照護聖經(高齡、退化、長照適用)》 ,柿子文化 


1天36小時!最實用的全方位失智照護聖經(高齡、退化、長照適用)

作者: 南斯.梅斯, 彼得.羅賓斯 Nancy L. Mace, Peter V. Rabins

譯者:張家瑞

出版社:柿子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