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據點的下一站-失智據點全台突破500處 發揮效益的3大挑戰

失智據點的下一站-失智據點全台突破500處 發揮效益的3大挑戰
2023/07/17
作者/專欄

台灣走向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漸增加,需要多元照顧型態與模式。衛福部從2017年在全台各地布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總數已經突破500處,曾服務超過1萬5千人,年度預算更編列逼近6億5000萬元,短期間有如此成績不容易,但這項攸關失智者照護政策,以及支持失智者家庭的龐大體系,如何發揮更大效益?成為各界矚目的議題。

失智據點主要是服務未失能失智者,有失能需求則會銜接到長照服務。失智據點提供失智者與照顧者多元複合支持服務,包括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症病程、安全看視、家屬照顧訓練及支持團體;共照中心提供失智據點輔導與轉介等服務,兩者串聯打造失智照護的社區最前線。

失智據點與共照中心數量歷年統計圖(創新照顧)

6年來,失智據點、共照中心數量和預算金額整體維持成長態勢,但近3年因疫情影響,成長速度趨緩,失智據點從2017年134處成長至2022年底的535處,數量成長4倍,20處共照中心也增加到117處,多了將近100處,失智據點預算更年年增加,2022年已經編列6億4990萬,政府希望能持續拓展服務量能。然而,根據採訪團隊走訪各地,發現存在3大挑戰:

挑戰1:失智據點定位不明  各列服務車廂如何整合

長照2.0將50歲以上失智者納入照顧,提供居家服務、日照中心、團體家屋等服務,衛福部也實施「失智照護服務計劃」,各縣市廣設失智據點與共照中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不少人認為,長照2.0已廣設C據點,為何還要另設失智據點?甚至出現各據點搶老人,請領補助的亂象,才會讓人質疑失智據點的定位不明。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

「失智者需要比較多的同理,家屬也需要更多教育、諮詢和支持,」他也說,當初設失智服務據點採「微型日照」的概念,在極短期的建置過程後,希望讓失智者有地方去,因失智與失能照顧方式與需求差距很大,社會不了解失智症,失智者容易被汙名化,影響其生活尊嚴。

失智服務據點提供各項課程服務。(攝影/王雪玲)失智服務據點提供各項課程服務。(攝影/王雪玲)

失智者不容易走出來,以致開辦初期的失智據點找不到人,經常評鑑失智據點的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直言,為解決收案人數瓶頸,政府逐漸放寬條件,從失智確診者到疑似失智者、衰弱長者,都可以到失智據點,而疑似者半年內若沒有確診,才不能申請經費。「這樣反而造成失智據點服務定位不明。究竟是預防失智照顧據點?還是提供日照專業服務?」

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

黎世宏也說,就算已嚴重失能的失智症長者,家屬因考量到失智據點不需自付費用,還是將長輩留在據點,未到長照系統接受服務,使用方式不符設立目的。

「台灣從預防失智,到輕度和中重度失智,各項照顧服務模式都有,但都是斷鏈,」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郭慈安表示,預防失智是國健署負責,失智照顧是長照司,彼此未銜接;家屬支持服務也是雙軌制度,一方面設有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但失智據點也兼負家屬支持,「像是一節一節的車廂,卻缺乏車廂間連結,火車又怎能跑得動?」政府需要做好整合與銜接,讓失智者與家庭可順利一站接著一站走下去。

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郭慈安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郭慈安

挑戰2:如何認定認知課程效益? 專業和教育訓練不足

滿足失智者需求,需要專業服務,對於失智據點的認知促進活動與照顧服務效益也受到質疑。郭慈安說,目前失智據點排了很多課,提供很多手工藝課程,設計者需想到底是為什麼安排這些課程?很多家屬最希望是維持失智者生活功能,不要不會上廁所、忘記吃飯或鎖門等,課程可回歸生活基本功能的維持訓練。他建議,失智照顧的相關人員,除依規定上20小時失智照顧課程培訓外,要再加強維持或促進認知功能的課程,提供照顧人員更專業訓練。

若上下午都有課程還要安排共餐,甚至讓長輩在據點午睡。(攝影/王雪玲)若上下午都有課程還要安排共餐,甚至讓長輩在據點午睡。(攝影/王雪玲)

徐文俊也說,失智據點的服務,實施6年多,政府應善用累積資料與經驗進一步做相關研究,提供哪些認知促進課程是有效?才能做更精準的照顧服務。

從服務量衡量成效之外,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更建議政府進一步關注服務品質的提升,重視失智據點對失智者和照顧者帶來的正面影響。為了強化專業訓練與人力培養,陳筠靜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攜手老年精神醫學會與臨床失智症學會,今年度會共同建立「失智專業照顧管理人員認證制度」,提供專業人員認證,提高失智照顧品質。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

挑戰3:人力與資源受限   小規模據點難生存

失智據點比巷弄長照站的經營成本高,專業難度也較高。秀家人長照體系董事長邱暉智精算,失智據點若以1年平均獲 171萬補助金額來算,光請一個人,薪水加上勞健保,1年就要50萬,加上師資費、餐費與場地費,根本都不夠。他們會想經營失智據點,主要是考量失智據點是提供未來長輩銜接相關長照服務,可轉到日照中心,或提供居家服務等。

秀家人長照體系董事長邱暉智秀家人長照體系董事長邱暉智

然而,未必每個失智據點都有連續照顧的策略考量,對許多小型據點,補助費用不高又欠缺自費項目,造成經營困境。徐文俊說,小型的草根性失智據點經常在巷弄扮演服務角色,對失智長輩可近性高,可設在廟宇或教會等地,也是長輩日常生活常去的地方,但目前補助方式與管控,對這種小據點不利,譬如建物規格、需要搭配很多志工,也是造成不少據點退場原因。

政府提供的失智據點補助,每次活動一般須滿6人才能補助活動費,滿20人為上限,但政府補助最適比人數是15人。徐文俊表示,失智長輩不易出門,一般失智據點人次低於6個不能申請補助,人太多高出15個,每人補助又變少,因此,有不少失智據點想轉做巷弄長照站,因為錢也沒少很多,較易經營。他建議,政府應該研究調查失智據點服務的最適比例。他個人主張,失智據點最適比人數應改為10人。

失智據點最適人力比達1:15,人力負荷大。(攝影/王雪玲)失智據點最適人力比達1:15,人力負荷大。(攝影/王雪玲)

人稱「曹爸」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自己是失智症照顧家屬,早在長照2.0前推動「記憶保養班」的社區據點。他說,政府要求服務量的績效下,增加失智據點服務的時數,但像記億保養班,一週辦一次活動,讓失智者與照顧者聚聚,就能達到走出家門,一起社交、互相交流。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

他也認為,很多失智據點沒有深入社區,未結合社區資源,可善用志工的關懷,讓失智據點的活動更有溫度。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是依失智據點服務量提供補助。人數過少代表服務量能不足,影響補助金額,但因失智者照顧又有特殊性,人數過多也將影響服務品質,才會降低補助金額,若各界對計算方式有意見,明年會檢討補助方式。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

翻轉失智據點的可能性   未來如何轉型?

如何翻轉失智據點的困境?未來的失智據點如何轉型?下一站往哪裡去?曾任高雄長庚失智共照中心執行總監的陳乃菁,長期關注失智照顧的議題,目前自行開業,他觀察到社會標籤化的現象,目前巷弄長照站內的老人,也有失智者在其中,因為有些長輩認為,失智據點是有病的人才去,而日照中心則被看成專收不良於行的輪椅族,「不同地點都會被貼上標籤。」

陳乃菁診所院長陳乃菁陳乃菁診所院長陳乃菁

他認為,失智據點可轉型成「記憶活化短期補習班」,不論有沒有失智或是記憶力退化,都可一起上課,也可以吸引更多有點退化的長輩去讓腦力回春。此外,只要上午或下午時段上課就好,中午不必用餐。讓更多人可受惠,就像坊間的補習班一樣,師資好且能夠達到認知促進效果,自然就能吸引失智長輩,願意參與失智據點。

師資好達到認知促進效果,自然就能吸引長輩前往失智據點。(攝影/王雪玲)師資好達到認知促進效果,自然就能吸引長輩前往失智據點。(攝影/王雪玲)

祝健芳分享未來政府布建據點整體考量,推動共融據點多元服務。他表示,很多老人原本在巷弄長照站,已習慣據點的人際關係和互動模式,若因確定失智被迫轉到失智據點,對老人來說也不見得好,目前全台約有3千多個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不需密集設立。

他也透露,未來據點將朝共融整合,失智據點與巷弄長照站或文健站可以共融使用,發揮布點的效益。巷弄長照站的工作人員,未來也會強化失智專業訓練。

2022年各縣市失智據點及共照中心分布圖

失智症政策綱領2.0曾設立目標,2025年前設立102處共照中心、545處據點,目前已經達標,但台灣究竟需要多少失智據點?如何布建?

祝健芳坦言,當初是由各地方提供設立需求量,並未經過準確的需求調查估算,但為更精確估算各地需求量,已請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算需求評估,算出最新的各年齡層罹患失智症比例,接著就可精算台灣各地預估的失智人口,再進一步擬定精確布建失智據點的目標值,達到布建失智據點的合理分配,避免資源分配不均。

失智據點的服務,不是剝奪失智者的自主與生活能力;失智照顧的議題,不是限於長照服務,失智者權利也要受到保障。郭慈安說,失智照顧最小範圍包括安全看視,最大則是希望能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失智症者需要社會支持,維護他們的工作權與交通權、休閒權等,都算社區照顧的一環。「其實只要社會多了解失智症者,適度給予協助,就能讓他們保有尊嚴與人權。」

不管失智據點型態如何變化,提供哪些服務內涵,對生活在社區的失智者和照顧家屬而言,失智據點要能夠接住失智家庭需求,成為支持失智者好好生活的園地。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