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芸專欄】以個案為中心的音樂照顧

【賴香芸專欄】以個案為中心的音樂照顧
2022/07/29

剛結束四場的全國巡迴講座,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長輩上課的配合度?」、「長輩對於我所表達的事或下的指令有聽沒有懂?」、「可以多分享一些教案嗎?」…。其實我經常跟學員分享,從音樂治療的角度來看課程的執行,我們需要以個案為中心,去設計一些個別化的目標,事前的評估、活動進行的觀察與事後的檢討與修正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因為我們在乎的不只是活動的精彩度,而是個案是否有透過這些療程達到維持、修復、促進的目的。所以,在學會操作教案前,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觀念的建立與對老化身心狀態的了解與陪伴的因應之道。

釐清音樂活動的目標 長者與帶領者都能享受在其中

今年五月中旬,臺灣新冠本土確診病例激增,單日確診數曾衝上9萬多例,似乎沒有拿到無敵星星就跟不上流行,當然我也不例外,不過相較之下我屬於輕症程度,染疫至今大約過了半個月,容易疲累及心律不整的後遺症仍持續困擾著我的生活作息,它使我提不起勁去做我感興趣的事。這讓我想起 Kathleen Mclnnis Dittrich 所寫的《Social Work With Older Adults一書中所提到的:「老人的社會心理健康通常都伴隨著身體健康」。課堂上,我經常問學員:您期待長者藉由音樂活動得到什麼?多數學員的回饋是「快樂」,然而他們在帶領活動的過程中執行重點卻又放在長者的參與度、動作的準確度及教案的執行等,當然這些都包含在活動評估項目之中,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能理解長者因老化或疾病所導致的生理限制,例如高齡者的大腦神經傳達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導致他們的思考能力變慢或反射動作變差等,然後再為他們規劃符合需求的音樂活動或制定合宜的動作速度,並非一昧的將自己的喜好或認定加諸在長者身上,我們要知道不適合的教案只是徒增彼此的困擾與挫折罷了;而另一種可能的狀況是或許我們也設計了適合的活動了,但長者仍興趣缺缺,那我們是否能尊重他當下的決定或情緒狀態?

音樂活動帶領者除了要注意教案是否符合參與者需求,也要能尊重學員不願配合的決定。(圖片提供/賴香芸)音樂活動帶領者除了要注意教案是否符合參與者需求,也要能尊重學員不願配合的決定。(圖片提供/賴香芸)

對於音樂活動的設計與帶領,我們可以從很多面向介入,然而活動帶領者需要先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長者若無法順利參與在活動中,其因素需要客觀判斷並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另外就是長者的拒絕並非是對我們能力的否定,課前所設立的目標若長者無法達成,我們需要先檢視目標設立的正當性而非要求長者符合我們的期待,這樣的照顧方式才有可能逐漸趨近於長者內在真正的快樂與滿足喔!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