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瑩專欄】強化醫養雙向機制 日本醫療長照一體化

【黃毓瑩專欄】強化醫養雙向機制 日本醫療長照一體化
2022/05/20

當一個人日漸老化後,其健康照護的需求日益多元且複雜,因此,越來越多聲音倡議,在地化的醫療與照顧資源需要相互結合。但目前我國因為醫療與長照管理體系的差異,服務過程難以連續,甚至資訊也無法跨組織整合。

《創新照顧》第12期曾以「醫養微革命 出院銜接的整合」為題進行探討,發現我國醫養間互動多為單向或斷鏈,例如長者出院後到長照機構是什麼狀況不得而知,又或者,長照機構服務的長輩住院後、機構也不會知道長者接受過哪些醫療處置。因此,本文擬討論日本的做法,來觀察其中是否有台灣可以借鏡之處。

日本醫療與長照綜合方針

戰後嬰兒潮世代即將在2025年跨入75歲的中老人期,有鑑於此,日本自2014年開始進行「醫療長照一體化改革」 ,同年並通過「 醫療.介護綜合法案」,促使醫療與長照的合作法制化,納入在地醫療網計畫,從服務使用者角度,重新審視是否無縫、高效地提供長者需求服務。

此外,根據各個地區的高齡化實際情況,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生活支援、疾病預防與長照預防等,並利用增加的消費稅收入,在各都道府縣設立了「地域醫療介護總合確保基金」,提供穩定的支持財源。

根據2021年日本最新修正的綜合確保方針,醫療長照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如下:

構建高效優質的醫療保障體系及社區綜合照護體系:為應對日益成長的醫療需求,讓長者能根據自身狀況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而非全擠在醫院中,因此需要推動病床功能的差異化與跨單位協調,確保從急重症醫療到居家醫療/照護的系列服務都能得到適當的供應。

在此情況下,藉由當地醫療和長照相關資訊的可視化,並依據客觀數據發展該地區未來醫療和長照需求的展望,對於構建適合當地的醫療/長照服務提供體系至關重要。

發展出一種可以活用該地區獨創性的機制:各地高齡化程度、醫療/長照需求程度、醫療/長照資源分布等狀態,不但是動態變化且因地區而異。因此,除了要根據地區特性去設計整合系統,強化居家醫療供應體制,還需將醫療與長照供應系統的發展定位為地區未來「城鎮建設」的一部分,甚至還要考慮與住宅項目連結合作。

確保高素質的醫療和長照人員,並促進多職種間合作:為了應對醫療與照護環境的變化,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一個持續的培訓系統,促進兩個領域之間的合作。此外,為了強化居家醫療與長照的合作業務,必須確保有一個可以讓醫療、長照密切分工且相互合作的體制,以確保能以易於理解的方式為長者提供全面支持。

有效利用有限資源:為了維持醫療保險、長照保險的可持續性,有必要善用社會資源,協助推動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

活用ICT技術:醫療與長照服務系統內的相關人員必須及時、適當地共享資訊,方能建構高品質的醫療長照一體化系統。

然而,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ICT技術之間相容性確保、個資保護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基於標準規格下,確保不同ICT技術之間的相互運用性,同時考慮到未來的可擴充性,以降低建置成本,活用ICT技術瞭解醫療/長照的需求,制定相關措施亦是推動重點。

「促使醫療與長照合作法制化,納入在地醫療網計畫,運用ICT工具串接跨組織間的資料與服務。」

運用ICT工具串接醫養雙向機制

觀察前述日本的發展方向,發現其運作是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特性與需求,協調各服務提供者,先設計醫養合作體制,再根據這樣的體制逐步納入其他的社會資源,待整個架構設計好後,再來運用ICT工具串接跨組織間的資料與服務。

嚴格來說,日本是基於醫療保險/長照保險的費用劇增,加上許多地區已無力提供足夠的照護資源,才力推醫養整合。台灣因為沒有長照保險的框架,民間業者主導力量強、發展模式更加多元化,但仍能參考其發展經驗,將「醫養整合」概念重點放在如何強化醫養雙向互動的機制,像是確認互動窗口、互動交換的資訊項目、協調運作的模式等等。事實上,目前我國業者也早就朝這些面向不斷強化。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