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腔衛生科學學會專欄】後疫時代的口腔照護

【台灣口腔衛生科學學會專欄】後疫時代的口腔照護
2022/04/08

文/黃純德 台灣口腔衛生科學學會理事長、齒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衛生學系名譽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

自2019年爆發COVID-19疫情,如何確保牙科臨床工作者能有安全的環境,防止口腔照護過程遭受感染風險,是牙科臨床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已有多篇文章探討病毒的性質及牙科手術中傳播程度。

現雖已進入後疫時代,鑒於這一大流行病諸多不確定性,如何恢復常規牙科照護,以新方法來服務牙科患者,將是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COVID-19病毒SARS-CoV-2會大量存在於感染患者的鼻咽及唾液分泌物中,正常呼吸與說話時,靠呼吸道的小飛沫及氣溶膠或汙染物傳播,這些飛沫及顆粒能在空氣中懸浮數個小時,容易在群聚中大規模傳播;即使潛伏期或無症狀感染者皆可能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COVID-19病毒會大量存在於感染患者的鼻咽及唾液分泌物中,執行口腔照護時更要小心謹慎。COVID-19病毒會大量存在於感染患者的鼻咽及唾液分泌物中,執行口腔照護時更要小心謹慎。(圖片來源/Pixabay)

牙科照護時,照護者因靠近個案口腔與喉嚨,暴露在高感染風險中,牙科臨床時也容易因接觸汙染表面而受到感染,因而減少許多常規性的治療或預防照護,同時高齡長者本身免疫力低,極易受感染,因此極需重視牙科臨床感控與口腔衛生維持的重要性。

疫情間的口腔照護

首先要注意環境空間通風狀況,通風程度決定飛沫傳染的病毒於環境內累積的量;個案若能自行漱口、吐水,彼此近距離接觸時間少,僅需注意確認口腔清潔用具的擺放通風與間隔,潔牙後桌面需用75%酒精清潔。若過程需近距離協助清潔口腔,照顧者需注意要有防水罩衣、口罩與手套。確認罩住口鼻,如遭噴濺應立刻更換,照護完後應清潔手部,防水罩衣應每日清洗。

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個案清潔用品,如漱口水、保濕凝膠,為避免交互感染,應先備好適當量;需再使用的治療盤,照護後徹底清洗並用酒精擦拭。照護者應遵守WHO洗手時機規定,接觸病人前、後,需乾、濕洗手各需20 ∼ 30秒、40 ∼ 60秒。照護者亦需穿戴防水罩衣、口罩與確認頭髮不會碰觸個案面部。為降低感染風險,需確認個案的擺位,口腔清潔時應降低/避免個案咳嗽與作嘔反射發生,防範飛沫大量噴濺或傳播到較遠的區域。

創新照顧文章作者黃純德-台灣口腔衛生科學學會理事長、齒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衛生學系名譽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作者黃純德為台灣口腔衛生科學學會理事長、齒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衛生學系名譽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