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弘廷專欄】從「醫養串連」觀察社區醫院的整合服務

【詹弘廷專欄】從「醫養串連」觀察社區醫院的整合服務
2021/10/28

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每個國家應該設法保障其國民基本的健康需求,不論其膚色、種族、社會階級(層)皆應受到合理的滿足。2020年5月27日修訂的老人福利法第16條即揭示,老人照顧服務應依全人照顧、在地老化、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社會參與及多元連續服務原則規劃辦理。

醫養串連必須是全人照護觀點

「健康是一個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福祉,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的狀態。」其實,早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衛生會議,即強調「健康」是一種全人且多面向的概念,達到民眾健康非僅是衛生部門就能完成,除了遺傳或生物因素會影響健康,其他社會因素如社會階層、壓力、早年生活經驗、社會排除、工作內容、失業、社會支持、癮頭、食物狀況及居住環境之交通便利性皆證實能決定個人健康情形。因此,談到健康照顧至少包括科學(Science)和社會(Society)2個面向,彼此互為周全性、協調性和連續性的功能及角色,實缺一不可。

隨著長照2.0政策的實施,在地化社區整合照顧網絡及醫養串連的健康照顧模式因應興起。醫養串連就是把社會照顧與健康照護做整合,讓戰後嬰兒潮世代學會無障礙設施改造及照顧技能服務等預防機制,提升自我照顧及保健的能力,減少日後長照及醫療需求。

「以人為中心」整合照顧體系的服務,目的是支持個案的自我照顧能力,促進其健康活化並預防失能,藉著跨服務體系的評估工具了解個案的健康狀況及多元化的照顧需求,並依需要的程度提供全面性及持續性的照顧,以確保服務的品質及安全性。至於在地整合架構與機制可同時考慮4面向:

1. 整合的服務網絡:包括醫療照護體系、長期照顧體系及生活照顧體系3大服務網絡的交流互動,除了重視現有的長照醫療制度外,積極推展失能預防服務及健康促進,能產生建設性的合作關係來提升服務的成效及品質。

2. 整合的照顧管理:著重公平、合理並跨服務體系的標準評估工具及機制,強調在地老化、健康老化,提升社區初級預防,支持民眾自我照顧及自立支援。

3. 整合的財務支付:不僅能將現有的醫療、長照、公衛及社福資源做個人式照顧資源盤點外,日後也能轉型建立以價值或以人計酬的支付制度基礎,進而建立全人全責的照顧財務體系。

4. 整合的資訊科技:運用先進的醫療通訊技術結合遠距科技,以提供支持、監控及改善整合性的健康照護,進而達到個案評估、照顧及風險管理、協調銜接服務、品質監控、營運分析,甚至資訊公開分享及引導民眾參與。

正因整合型社區照顧的公共政策所欲達成的目標是多重的,資訊是多元而分散,風險是無所不在,再加上政府人才專業不足,官僚體制與法令規範的僵化,民眾參與的迫切性與在地性社區需求及資源的差異性,因而必須結合公私部門、第三部門和社會大眾等跨部門、跨領域及不同觀點的行動者,以網絡治理模式來參與公共政策的規劃、執行與評估,建立「夥伴關係」,以新方法解決公共問題,始能促進社群整體的利益。

醫養串聯在地產業 整合服務網絡

未來隨著高齡化社會趨勢,中間型厝邊醫院將扮演關鍵角色,適時提供「就近醫療」、「持續性照護」及「老人長期照護」。而社區醫療具有不輸醫學中心的特色醫療品質,且8成的疾病可在中型醫院解決,不必再跑大型醫院。

舉例來說,埔里基督教醫院、愚人之友基金會和暨南國際大學同位於公共資源較缺乏的埔里社區,在資源性質分屬衛政、社政非營利組織和教育體系,彼此互補且加乘效果佳,因共善共好彼此連結。就資源動員論而言,機構規模適中、在地經營長久且專業性高,較易贏得民眾與相關單位信任以及社區參與動員。

【詹弘廷專欄】從「醫養串連」觀察社區醫院的整合服務

若能利用產業化的方式來補強政府分配資源的社會福利架構,進而連結地方政府的「醫養串連」整合照顧及在地產業發展政策,以「老有所用」、「夠用就好」互相照顧的核心價值,彼此信任連結,將能滿足未來長照的需求。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5期創新照顧雜誌

更多照顧產業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照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