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照顧一個人 「到咖手」幫忙撐起整個家!

不只照顧一個人   「到咖手」幫忙撐起整個家!
2020/06/30
作者/專欄

文/于有慧

現代職業婦女不僅上班,還需打理一家大小;如果家有長輩生病需要照顧、奔走醫療院所,蠟燭兩頭燒;若退出職場,中年復職,又需面對新的就業挑戰。曾因照顧中風的婆婆而離開職場的洪莉茜,以過來人經驗於2015年成立「到咖手885居家照護整合服務平台」(以下簡稱「到咖手」,台語「幫忙」之意),整合一群有相同經驗的兼職婦女,提供零碎時間、彈性協助,除了照顧長輩的身體也關注心理,做家庭照顧者的後援。

洪莉茜說:「我們不取代家人,也不是看護,而是照顧家庭的陪跑者,為長者遞上溫暖咖啡、關懷長者心理的幫手。」到咖手的服務包括陪同就醫(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到宅關懷、居家復能等,特別是照顧家庭倍感無力的失智症及中風患者。

到咖手營運長洪莉茜(圖/于有慧)

三環協力  客製化照護長者身心需求

洪莉茜回憶當年,「原本只想發展個App,媒合空閒的媽媽幫忙職業婦女,陪同身心障礙孩子或長者就醫。」但長者或身心障礙孩童就醫需要諸多的協調與配合,與一般平台經濟可以透過發展App讓供需兩端快速媒合的功能截然不同。

另外,洪莉茜觀察到許多家庭偏好聘請外籍看護,扛起所有的照護工作,然而長者不只需要生理照顧,還有心理層面的需求,到咖手便以關懷照顧為主要服務。一般長照機構,個案由一人負責,到咖手則由「黃金三環」團隊協力,包括專業治療師、照顧服務員及生活老師;治療師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並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接著領有證照的照服員或生活老師執行。過程中,治療師提供即時諮詢,照服員照料被照顧者的身體需求,生活老師便以關懷陪伴被照顧者,以及協助其提升自主性與生活品質為主。

每位生活老師的人生歷練不同,專長不一,團隊會根據被照顧者背景及健康狀況,安排至少兩位生活老師協助,為個案量身搭配最適合的陪伴組合。像身心障礙者阿福,已50歲卻仍像個孩子,其中一位老師每週陪伴阿福3次,一起玩桌遊做認知活動,有時也搭配肢體律動;另外一位每週見面2次,教導他園藝、協助建立生活常規,課後老師們會交接當日上課狀況,方便彼此調整課程內容。85歲罹患失智症的周奶奶,以前喜歡繪畫寫書法,生活老師鼓勵她聊起過往的家族旅行、和印象中的花海,讓她願意重拾畫筆畫下來。

又如中風者復能,有別於一般至診所復健,到咖手派員到宅,按個案家中環境和生活作息來設計復能活動,例如讓女性長者從撿菜、剝菜這些以前常做的動作開始練習,一起做菜、一起用餐;男性長者則訓練他們用抹布擦桌子、扣鈕釦。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動作,跟醫療復健診所的職能訓練動作意義相當,即訓練大肌肉、小肌肉協調,簡單說來就是陪伴被照顧者學習自己刷牙、吃飯……,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周奶奶在生活老師的陪伴下重拾畫筆。(圖/到咖手)

「到咖手」像箍桶 易位照顧、互助互援

4年多前,洪莉茜因經濟部中小事業處的一場女性創業活動,開啟了中年創業之路,因考量產業性質與人力素質為發展的關鍵因素,到咖手並未快速擴大隊伍。2019年團隊組織重整,從原本的社會企業結合勞動合作社雙軌並行,所有願意加入服務的成員皆需先加入合作社成為社員。

洪莉茜形容自己像「箍桶」(台語「圈住木桶的外環」之意),她號召有理想、願意將協助長者作為志業的中高齡婦女一起投入,建立「女人幫女人,中高年級幫高年級」的互助體系。而團隊裡的夥伴也有自家長輩需要照顧,在到咖手舉辦的團體活動中,大家不僅協助照顧他人,也可帶自家長輩參加,甚至讓長者接納其他已經熟識的生活老師到家上課、陪伴,夥伴之間相互支援、易位照顧。

「有效陪伴,支持的不單只有一個人,而是撐起整個家庭」,這是到咖手一貫的堅持。陪伴長者活動,引導長者分享過去的人生經驗,洪莉茜說,「未來希望能幫忙長者記錄整理,讓每一位長者在人生最後階段,仍能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阿福與生活老師小燕子在銀光咖啡館進行認知活動帶領。(圖/于有慧)

(本文轉載自綠主張月刊六月號——我合作,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