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科技專欄】輕省科技照護時代來臨 發揮護理價值

【照護科技專欄】輕省科技照護時代來臨   發揮護理價值
2020/04/27
作者/專欄

文/廖珮宏

在現今科技發展下,資料同步與雲端時代的各種技術,應該可以省下重複性工作的時間,但照護環境並沒有因此可以減少護理人力,為什麼呢?

台灣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台灣護理人員一年以下的離職率高達20%,執業率未達60%,護病比仍高出歐美國家許多,部分原因為少子化、醫院評鑑文書資料準備繁雜、無法適應民眾對醫療照護的高度要求等。

新一世代的照護環境改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照護情境,誰都沒有把握什麼方式的照護才是最好、最適合,如同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自SARS後,防疫訓練一直是醫院評鑑的重點,但護理離職率仍未降低,每年不斷訓練新人,真正遇到疫情所需時,有三分之一受訓過的護理人沒有臨場經驗。世代改變造成身心靈的承受力也轉變,在環境改變時,可能又是醫護離職潮的開始。

照護人力缺口不小

照護科技可以取代護理人力嗎?從某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大家不了解護理是什麼所產生的迷思。從過去父權時代至今,很多人仍把醫護團隊中的醫師視為主導角色,護理照護就是微乎其微的配角,或是接受指令的助理,即使我們一直在宣導護理師及引進國外制度的專科護理師,都仍然無法改變這個刻版印象。

大家似乎都忘了,醫療不僅是只有醫治,更多的是照護。醫治是醫師的責任,醫師能夠對個案提出適當的處方,往往需有照護人員或是病患本身提供許多線索才能促成,民眾最終也只萬分感謝這個開出處方的醫師。如果護理人員沒 24 小時不間斷的照護與記錄,依據高度警覺性的判斷來通知醫師,醫師怎能即時處理?

自動化行政流程與護理資訊系統可以取代護理人員的一些勞力工作,無庸置疑,這類的發明我個人也很喜歡,甚至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智慧的決策參考。但在臨床不算少的工作經驗中,從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到高階的專科護理師,甚至是基層護理主管,若只依賴系統或自動化的硬體設備來執行,恐怕會使得照護環境更加冷冽。

 

 

 

 

年份

 

整體護理人力缺口推估

 

 

2021

8,546人 - 17,633人

 

 

2022

12,133人 - 20,839人

 

 

2023

13,955人 - 22,590人

 

 

2024

15,964人 - 24,447人

 

 

註:

1.整體護理人力包含醫療機構, 學校場域, 社區場域, 長照場域, 護產等場域

2.資料來源:衛福部「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計畫」

 

 

 

 

 

科技優化拓展護理工作深度與廣度

在長照及居家照護環境中, 隨著台灣的出生率降低,以及年輕人工作外移的重重影響下,長者的空巢期來得早,甚至失業人口增加,家庭關係疏離與孤獨感倍增,憂鬱的心緒也隨之而來,在遠距溝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下,不管是機構式照護或居家護理,科技的發展都提供了不少的幫忙。

而從醫護專業的角度出發,如何將護理與科技適切的結合簡化機械性工作,例如照護紀錄的完整性與深廣度,智慧交班、通報及處置方式,都是未來科技優化的目標,讓護理師發揮照護專業,把時間應用在真正的人性照護需求。也讓護理專業能真正發揮價值,提升對其工作的認同感,減少流動率。

圖片來源/pixabay

社區護理需求增  需保障資安倫理

台灣人口逐年老化,護理人力需求日增,護理人力缺口卻逐年擴大。為減少人力流失,提高護理師執業選擇,衛福部已在研擬將「護病比」入法,改善護理過勞問題,另也將普及化居家護理所、建立家庭護理師制度。

長照業務拓展,社區型護理人員需求會增加,未來將使居家護理普及化,讓無法在急性醫院輪值三班的護理人員,可組團創業,工時更具彈性,期望能提高護理人員執業率。另外培育家庭專科護理師制度、與家庭醫師合作,提供民眾第一線諮詢,延緩老化、急重症前期照護,可緩解醫院壓力。

未來如導入居家護理所及家庭專科護理師制度,勢必也須有相關科技及個案資訊的倫理保護機制發展,依照醫療法律目前養護所或居家照護紀錄非屬醫療病歷,僅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來保護,未來雲端個人健康紀錄是趨勢,所有的健康紀錄的寫入與讀取的權限是一大考驗,尤其在華人的孝道文化中,讀取的人選可能會影響家庭關係的重點。

(作者廖珮宏為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理教授,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護理&工程跨領域學習先驅。於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師及管理者12年,2010年始專研於健康照護資訊科技研發,與智齡聯盟合作,由使用者轉換成開發者,從急性醫療至居家及長期照護系統之開發,希望未來能培育更多跨領域的人才,提升未來機構、社區及家庭照護系統的品質。讓照護科技應用也能帶來人性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