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住宿機構智慧轉型浪潮,網路基礎建設、科技應用策略與人員適應成為決定機構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專家指出,未來三年,AI照護、智慧監測與數據應用將成為住宿機構的發展主軸。
數位監測成為標配 住宿機構照護全面升級
當科技開始滲透長照產業,住宿機構的照護模式正快速進化。電子圍籬、跌倒偵測、血氧與呼吸監測等技術不再是未來式,而是許多機構已經導入的標準配備。
振興長照董事長李淑儀指出,這些數位監測技術不僅提升長者安全,也讓機構管理更加高效。他以COVID-19疫情期間為例,透過血氧監測設備成功預防三起快樂缺氧案例,確保住民健康,證明科技不只是輔助,而是改變照護模式的關鍵。
除了智慧照顧科技,資訊透明化與家屬參與也是未來住宿機構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數位化系統的普及,越來越多機構開始提供家屬端應用程式,讓住民的健康數據能即時分享至家屬手機,提升信任度與互動頻率。臺北市私立貴族老人長照中心主任桑予群桑予群認為,資訊透明化不僅能降低住民家屬的焦慮,也能讓機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差異化優勢。
科技整合卡關 住宿機構陷入拼裝困境
然而,科技導入並非一帆風順。台灣的長照系統整合仍在起步階段,各種科技工具功能零散,彼此難以兼容,讓住宿機構陷入「數位拼裝」的困境。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直言:「我們有258床護理之家、14間日照中心、20個C據點、3間團體家屋,卻沒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整合系統。」目前市面上的數位工具多為獨立產品,機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來適應,但效率提升有限,反而可能增加管理負擔。
長照系統整合商的角色,將成為科技化發展關鍵。
更大的挑戰來自人員適應問題,科技導入不僅是設備問題,更涉及人員培訓與工作流程的再設計。李淑儀分享,當機構導入新科技時,選擇直接安裝設備,再逐步引導照顧服務員使用。他坦言:「照服員初期可能抗拒,但習慣之後,反而開始依賴科技,甚至當主機壞掉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
未來3年關鍵趨勢:AI照護、智慧監測與數據應用
展望未來,住宿機構科技應用將朝向更精準、更個別化的方向發展。台灣受恩董事長劉庭軒認為,生成式AI將讓個別化照護變得更加普及:「過去要做到個別化照護,需要大量人力與數據分析,但AI讓我們有機會透過10%的個案數據,推論出完整的照護計畫。」
除了AI,智慧監測設備也將持續進化。例如,而智慧排泄裝置(如智慧尿布)雖因成本高昂仍未普及,但隨著技術進步與價格下降,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想要發展智慧照護,網路基礎建設至關重要。桑予群強調:「如果網路架構不好,即使導入再多智慧設備,也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他建議機構採用Wi-Fi 6,搭配Mesh系統確保網路穩定與覆蓋範圍,並透過DHCP設定來避免IP衝突。他警告,未來四年若沒有良好的網路架構,將難以順利導入智慧照顧。
同時,隨著長照3.0以科技應用為核心,住宿機構業者更須把握補助政策,運用政府資源加速科技升級。除了住宿機構照顧品質獎勵計畫,桑予群也分享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新創採購方案、國衛院2025年度機構導入智慧科技應用於高齡照顧計畫等,都是住宿機構可以關注的方向。
長照科技不再是選擇 而是生存關鍵
當科技從輔助工具變成照護核心,住宿機構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其數位化程度。未來的產業變革不僅涉及設備升級,更關乎人員適應、系統整合與基礎建設。
機構若要在科技浪潮中站穩腳步,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數位轉型策略,讓照護人員逐步適應數位工具,同時積極爭取政府資源與業界合作。桑予群強調:「如果沒有良好的系統與基礎架構,未來機構將難以跟上智慧照顧的發展趨勢。」
長照科技的發展不僅攸關機構的營運模式,更影響著每一位長者的生活品質。當智慧革命來襲,機構該如何迎戰,將決定未來長照產業的走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