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瑩慧專欄】在社區為失智者打造共融的家 多元活動、跨齡互助一次到位

【巫瑩慧專欄】在社區為失智者打造共融的家 多元活動、跨齡互助一次到位
2025/02/07

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至今已經邁入第23年,在114年的116日,將原本分散在臺北不同行政區的互助家庭、年輕型失智症等相關服務整合,啟動「台灣失智症協會服務中心: 以家庭需求為核心,提供多元的支持,嶄新邁向社區全程式服務的照顧網絡。

首先,外在環境與地點就有它的優勢:

1.  鄰近捷運站大約十分鐘步程,這是可近性,方便有需要的人參與。

2.  坐落在中山北路靜巷的三角窗的一樓(如照片一),增加社區居民來往的互動性。

 

(圖片來源/

臺灣失智症協會啟動台灣失智症協會服務中心,坐落在中山北路靜巷的三角窗的一樓。(圖片來源/巫瑩慧)

3.  面積約有560坪的永靜公園和捷運站到錦西街的寬廣人行區域(如照片二、三),走路都在5-10分鐘之內。可以延伸成中心的室外空間,兼具花園、自然療癒、休閒徒步區,以及增進與社區交流的多重功能。

560坪的永靜公園延伸成中心的室外空間。(圖片來源/巫瑩慧)

560坪的永靜公園延伸成中心的室外空間。(圖片來源/巫瑩慧)

捷運站到錦西街的寬廣人行區域,與中心距離走路5-10分鐘,增進與社區交流的多重功能。(圖片來源/巫瑩慧)

捷運站到錦西街的寬廣人行區域,與中心距離走路5-10分鐘,增進與社區交流的多重功能。(圖片來源/巫瑩慧)

其次,室內環境的指標示範明確,協助家屬不論是在中心或是居家,都可以借鏡讓失智者自在的如廁、清潔和取用所需要的物品(如照片四、五)。

室內環境的指標示範明確,讓失智者自在的如廁、清潔和取用所需要的物品。(圖片來源/巫瑩慧)室內環境的指標示範明確,讓失智者自在的如廁、清潔和取用所需要的物品。(圖片來源/巫瑩慧)

此外,從今年1-3月的課程活動表(如照片六)可以得知:

除了有為年輕型和年長型失智者所安排的專屬活動外,也有社區式全程全齡照顧服務的課程設計。(圖片來源/巫瑩慧)除了有為年輕型和年長型失智者所安排的專屬活動外,也有社區式全程全齡照顧服務的課程設計。(圖片來源/巫瑩慧)

除了有為年輕型和年長型失智者所安排的專屬活動外,更設計「跨齡失智者多元延緩團體」、「互助家庭職能治療師諮詢」、「家屬講座與活動」,以及社區諮詢和新案評估。不可忽略的是,服務中心也會延續提供個案、家屬、社區居民、社會人士和專業的培力、交流和創新活動。還有在周五下午,也提供失智者、家屬和志工們一起為周六常態性的「Young Coffee」 進行前置的環境布置。這些都是社區式全程全齡照顧服務的重要核心項目。

筆者過去曾擔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理事,目前是贊助單位的董事。在開幕現場與一位年輕型失智者的太太敘舊了一下。先生被診斷至今已經15年,但是每次台灣失智症協會有活動,他們都會出席幫忙。邱先生至今仍然可以泡咖啡招待來賓。是彼此扶持、積極參與社會互動、貢獻己力的最佳示範。當天還有許多失智者、家屬和志工們,準備飲料和茶點;個案解說自己的作品和集體創作月曆的理念等;而主持活動的司儀是一位坐著輪椅的個案。

這些都實實在在的呈現: 失智症雖然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腦疾病,但是如果個案能夠在彈性自在且溫暖的環境中,持續參與互動和復健,彰顯他們的「能」,提升自尊和豐富生活,周遭的人也會感染到那份開心。相信台灣失智症協會服務中心,在社區中以友善包容的期許,為失智者營造一個共生共融的家,是未來長照3.0中,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