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信昌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
時光飛逝,度過豐富多變的一年,物理治療領域也有著許多的變化。居家復能型態與個案量逐漸穩定,在社區裡有越來越多的居家物理治療所,大多數縣市政府開始常態性的督考評鑑,以維持長照居家復能的服務品質,並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失能長輩可以回到家中,尋求長照中心與照顧專員的協助,安排居家復能的服務,改善生活自理的能力,回歸社區與家庭生活。
截至2024年11月11日止,全台灣已有482家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們也從骨科、神經、心肺、兒童物理治療,逐步跨足到社區延緩失能與健康促進、急性後期照護、長期照顧、運動傷害防護、女性健康、早期療育等不同領域。
此外,政府提供每個縣市衛生局1到2個在地化研發的方案模組,幫助訓練社區關懷據點、失智據點、文健站與伯公站等健康及亞健康的長輩,延緩其退化的速度。在高雄市等地也有復健科診所與物理治療所提供急性後期居家照護模式,出院後由治療師到家中協助患者進行居家物理治療。
在智慧科技領域,出現外骨骼機器人、生物回饋訓練、虛擬/擴增/混合實境訓練、AI照顧監測系統、自動翻身床墊、免移位照顧床、AI體適能檢測設備等新科技進入居家與社區照顧,也有賴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開發出長照領域的護國神山。
展望長照3.0政策,將擴大新增服務對象,包括診斷為腦中風且影響日常生活的失能者,及經醫師診斷為癌症末期且預期壽命少於6個月的失能病人。現有復能服務的目標設定與設計都是建立在改善功能,但若是漸退式的疾病,如漸凍人或失智症,或是安寧照護與臨終患者,能夠改變功能的幅度很小;期待未來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住宿型機構都能夠申請與給付相關維持功能或延緩退化的服務。針對特殊兒童或身障者,建議在就學、就業與娛樂等其他需求,也應該開立新的碼別來支持相關服務。
作者蘇信昌為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專長為居家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與老人物理治療,為長期照顧貢獻心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5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