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理想家屋 | 在原有街廓擴建的三代同堂宅

熟年理想家屋 | 在原有街廓擴建的三代同堂宅
2018/06/26
作者/專欄
返鄉造屋,造一個得以讓家人情感更加凝鍊,將生活繁雜事務化為美感與功能的聚合空間。

到處是扶手、長輩住一樓、幼兒圈起來…,建築師黃致儒(人稱「史考特」)自個兒興建並居住的三代同堂屋宅之中,他倒是告訴我們:施工方向並非透天厝空間的重點,最必須的反而是—隱私與彈性。

史考特在建築這一行已久,單是在宜蘭「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就待了10年。9年前,他因為結婚而遷居回桃園中壢老家自行開業。太太與他同鄉,這能讓她的工作與生活離娘家近一點。另一方面,史考特與爸媽、哥哥從小與外婆一家住在一起,由外婆一手帶大的他,非常想念三代生活的好日子。他也希望孩子能有機會如此快樂地長大。

熟齡裡想家屋 三代同堂宅 - 安可人生雜誌
小孩的遊戲空間與書房,著重收闔smart 的功能。攝影/劉興偉

但是, 太太可不一定喜歡與公婆同住,加上史考特必須考量爸媽退休生活的需求,先是住家選址就得平衡。黃家老家雖然位於中壢的蛋黃區,但是環境實在太吵。後來,他們決定將出租數十年的一棟一層樓老屋收回、改建。老屋的所在地雖然不算是商業區,但鄰近菜市場,另外,黃家爸媽參加的健行社團出遊集合點步行可及,這對他們來說可是一大利多。

熟齡裡想家屋 三代同堂宅 - 安可人生雜誌_
退休後,更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之一:聽音樂。攝影/劉興偉

「如果你見過這房子以前的樣子,不會敢住進來啦。」黃媽媽說。原來這兒以前租給豆漿店,屋舍內外經年累月的油垢,顯得骯髒不潔。幸運的是他們家有建築師兒子, 可以發揮創意改造空間,當初緊鄰屋後下水溝的地下室,如今整修後,看來一點都不像是一般地下室,而且竟有一片望去綠意滿盈的大窗。

這正是史考特兼顧隱私與開放的設計大原則:將實體空間不斷「退縮」, 讓窗戶(包括天窗)、通道、陽台大量出現,以物理手法排除噪音、汙染、光線與通風不良等都市住宅之「險惡」。

熟齡裡想家屋 三代同堂宅 - 安可人生雜誌
三樓天花板開一長窗,透過太陽光,創造極具<br

在設計階段時,黃媽媽一度很疑惑:「阿儒,你怎麼讓家裡每個地方都縮進來啊?」史考特的回答是:「屋子縮進來不是縮小,視野上感覺反而會變寬的。」

果然,新家改好之後,人在室內放眼望去,盡是陽台綠意。也因為這些大陽台,車聲隔絕一大半。窗簾不必拉緊,對街的人也看不進來,對外隱私自然維護。

那麼,家人之間的隱私呢?老實說,原本豆漿店雖然增蓋為五層樓,但是傳統街屋不夠寬,人無論上下左右移動,容易彼此干擾。

幸運的是,新黃家隔壁樓房五年前想出售,他們順勢買下了。這一回, 他創造了共居空間中的獨立小空間—他和太太、兒子搬進了新棟的三、四樓。這並沒有切斷三代共同生活的聯結,全家共用的客廳與餐廳則移至新棟二樓,但仍與舊棟互通,空間變得更大更無障礙了。

熟齡裡想家屋 三代同堂宅 - 安可人生雜誌

此外,黃家第二代小家庭的自由空間,僅靠一個指紋辨識鎖即可保有,而且只要花費六、 七千元就成了。

「我老婆當然希望保有隱私,但是我媽媽也希望偶爾能關心一下孩子、孫子啊。」夾在婆媳中間的兒子,如何讓雙方都能滿足呢?史考特想到了解決方案:在新棟三樓入口裝了指紋鎖。

他說,如果門得拿鑰匙開啟,隔閡感又很重,長輩會認為好像在阻礙他們。

而指紋鎖的巧妙之處,只要指頭按下之後,大約有兩、三秒延遲才會開門,而且會發出嗶嗶聲。有時候老人家操作不熟,就得按個兩、三次門,那就有10秒左右的緩衝時間,以時間爭取空間,「這時候我們就知道即將有人進來了,至少可以坐正一點,哈哈。」

返鄉改建老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許多熟齡族會遇到的共同問題。黃家一家三代,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也可以各自保有領域。史考特用創意與專業能力設計屋宅,為家人開創一個共同生活的美好空間,也思考不同世代的需求,讓三代宅多了想像與可能。

撰文 / 馬萱人


家屋data

地點:桃園市中壢區│房屋類型:透天厝|屋齡:原屋40年,增建部分5~10年│室內坪數:160坪│格局:兩連棟,5房3廳6衛1車庫4個大陽台│居住人數:4大人1小孩

屋主data

黃家三代同堂宅,同居者為祖父母、夫婦、孫子。三代有志一同的想法:「三代同堂,一定要非常了解、非常尊重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