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走上居家長照之路 跨專業整合不可少

【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走上居家長照之路 跨專業整合不可少
2024/05/22

文/林彥瑋 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苗栗縣聯合物理治療所院長

「林老師,早安。」「早安,謝媽媽!」一天的活動就在這樣熟悉的問候聲中開始。看著社區鄰里長者陸續進到據點,量血壓體溫、登記刷卡、相互問候,我接著開啟電腦聯繫個案:「您好,我是XX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您有申請輔具,跟您約時間到府評估。」我與這位個案就此連結。這是我在居家長照的日常。

我在2019年離開了教職,並成立了巷弄長照站及居家物理治療所。以物理治療師的身分正式踏入長照領域後,才真正深刻體會到,在長照居家場域,需要的專業十分廣泛,必須要跟許多不同專業互相交流合作,合作的對象包括居家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個管師、政府機關窗口,個案同一時間會有多重需求,需要整合多方資源,才能提供良好的照顧。

我最常面對的是有輔具無障礙環境改善需求的個案。透過政府機關窗口轉達,再由我去聯繫,並約定時間訪視、評估實際需求及狀況、跟個案或照顧者溝通、選用適當的輔具或無障礙改善,並且指導如何使用調整、寫評估報告書交給地方政府。

有些個案的住處是在山間的土坯房、貨櫃屋、鐵皮屋或獨居在廟旁的隔間,有的個案有多重慢性病、下半身行動不便,生活除了需要居家服務的協助外,還得依靠附近的宮廟和里長。這些個案的資源有限,我會仔細地了解他目前首要迫切的困境、現有的資源協助和未來可能的需求分別有哪些,並跟主要照顧者充分溝通,給予專業且符合現況的意見,希望寫出的評估報告能貼近個案的需要。

服務期間不僅看到人間冷暖,也看到部分案例因沒受過專業指導,暴露於照顧風險中。走在居家照顧這條路上的物理治療師,要具備的能力比以往更多更廣。個別化及客製化的服務,需要依靠專業間相互合作及密切的溝通、隨機應變、細心體察個案需求,才能夠有效率地介入,提升個案生活安全及品質。

林彥瑋 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苗栗縣聯合物理治療所院長

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苗栗縣聯合物理治療所院長林彥瑋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1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