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6.63歲,女性為83.28歲,2021年不健康餘命為7.56年。支持未來社區更多數衰弱高齡者的健康及生活照顧是我國未來長照服務的重要挑戰。
面對高齡多重複雜的醫療照護新需求,如何結合科技推動高齡健康照護給付政策變革?從疾病治療轉為健康福祉促進,期待高齡長輩不再只是被照顧者,也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對社會持續貢獻,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有品質的安老,直到人生的最後階段,因此,鼓勵發展台灣本土社區醫養整合個人健康照顧的創新模式實在很迫切。
模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界線
近來日本長照服務也從傳統社區照護轉向社區共生的理念,這種轉變的核心思想,已不再將高齡者、失智者、身心障礙人士等視為「弱者」,而是將他們看作社區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部分,被鼓勵發揮自己的長才,彼此補足缺點,企圖模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界線,積極推動地域共生社會的基本價值,就是「社區的事,就是我的事,大家一起來」的觀念。
日本為了推展「地方創生」理念,從建構共生社區開始,其中充實在地醫療是基本條件,照顧空間不區分參與者,且需與在地的人共同商榷討論,而「增加關係人口」也是其著力點之一。
「共生型照顧」,其最大的特色為「4助」,即公助、共助、互助與自助。公助是指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共助即社會保險(醫療保險與介護保險);互助指社區內個人或團體相互連結支援;自助則是個人的自立支援,預防失能以及健康促進,而若要發揮這4助,社區須產生「有機的連結」,意指生活在社區內的人,為了滿足需要,自組組織產生相互的連結。
以在地共生社會為發想的福利服務在日本遍地開花,如富山縣的富山型日間照顧、三重縣明張市的 OJYAMARU廣場、北海道石狩郡當別町的社區共生據點,以及石川縣的佛子園等皆為重要案例。以富山型日間照顧為例,並非僅限於高齡者,也提供身障者及孩童能夠共同歡笑生活的照顧及復健場域。
共生社區的 6 大照顧內涵
共生社區透過社區凝聚力、促進文化多元性、提供更好的支持體系等,促使社區能更有彈性地應對變化和挑戰。照顧內涵包括:
① 加強社區連結與互動:鼓勵居民間積極互動和合作,加強社區成員之間的連結,助於建立更為緊密的社會網絡,增進人際關係。
② 增加居民參與感:強調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機會,讓他們參與社區的決策和活動,也能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③ 提升文化多元性和價值觀:鼓勵接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存在,促進多元性,提升社區的文化豐富性。
④ 資源共享、互助支持:包括共同使用設施、共同照顧老幼或協力應對挑戰,並提高整體社區的抗壓性。
⑤ 永續發展:透過共生社區的建立,社區可以更好地因應變化,實現永續發展。
⑥ 提高居住品質:強調居住環境的品質,包括社區綠地、公共設施等,這有助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和特殊需求群體。
埔基建立台灣共生社區的經驗
在台灣經驗中,埔里基督教醫院團隊為使民眾於熟悉且安心環境接受照顧,自921大地震後,開始發展在地特色的社區式長照服務資源,建構在地全人連續型照顧的安養環境,連結在地資源培育社區長照人才,推廣樂齡終身學習文化,以「社區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的照顧概念,提升長照服務量能,達到「在地、尊嚴、安老」目標,滿足個人最適化的人生歷程。
埔里基督教醫院團隊以「社區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的照顧概念,解決在地社區及被照顧者所遇到問題與需求。(圖片來源/埔里基督教醫院)
2018年,埔基建立南投縣第一家長期照護(顧)教學大樓,並結合衛生局與鄉鎮公所,設立24個醫事巷弄長照站,提升社區居民參與的可近性,建立自助與互助在地照顧的健康生活網絡。
另外承接南投縣失智共照中心,設置6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將原先強調居家照顧「在宅老化」的照顧服務模式,推廣為提升社會資本的「社區老化」照顧網絡,邁向互助共生的社區,實踐台灣共生社區的經驗與模式。
“鼓勵發展台灣本土社區醫養整合個人健康照顧的創新模式實在很迫切。”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0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