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住宿機構住民的飲食需求和偏好是什麼?飲食照護的多元化和個別化

書摘|住宿機構住民的飲食需求和偏好是什麼?飲食照護的多元化和個別化
2024/01/18
作者/專欄

營養膳食服務

民以食為天,今天中午吃什麼?吃飯還是吃麵食?點心有什麼?有沒有吃飽?會不會太鹹?「飲食」、「菜單」為住宿型機構中住民及家屬關心且在意的一件事情。研究指出,機構中有營養不良與營養不良風險健康問題的住民高達 17.5%至 50.5%(高家常,2021)。營養狀況不佳會衍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免疫力降低、衰弱、容易跌倒、感染、壓力性損傷機率增加、甚至提高住院率及死亡等;因此每個月定期或當住民從急性醫療返回機構、長時間請假外宿返回機構等情形,都應追蹤測量體重1次。 機構也需聘任專任或特約營養師;對營養指標異常之住民,營養師立即介入改善措施,且定期評值追蹤及修正飲食照護計畫,減少營養不良之合併症,提升照護及生活品質。

(一) 菜單設計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飲食應涵蓋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為求住民在機構攝取適當的營養,因此每日三餐及點心菜單的開立,應由營養師巧妙的將上述六大類食物設計於菜單內。營養師可以製作循環菜單, 但為求菜色變化及豐富性,菜單至少 2 週循環一次,並且不重複菜色或不 同的烹煮方式;同一種食材可利用調味料的變化,例如,味噌、紅糟、醬冬瓜、醬鳳梨、破布子等烹調,也可以改變烹飪方式,例如,清炒、清 蒸、燉煮等,或是搭配不同食材,例如,菇類、洋蔥、蒜苗等做菜色改變。

為了讓住民可依個人偏好自由選擇餐點,每週也需至少提供1次「快樂餐」,讓住民有選擇吃的權利,不論是西式的漢堡、薯條、雞塊或是中式的刈包、滷肉飯等,既然是「快樂」,該餐飲食就不需進行熱量、營養等分析,期待藉著吃得到的快樂,同時也獲得心靈上的享受。

設計好的菜單建議公布於住民找得到、看得到的公布欄上,所謂「找得到」是指公布的位置應為住民日常活動會經過、佇足的地方,而「看得到」是指菜單張貼的高度,應符合坐輪椅或是步行住民視線的水平,而且字體清晰、大小適中,才有公布菜單的意義。

(二) 個別化飲食

每位住民飲食需求都有其個別化,依住民疾病類別、生理狀況,例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計畫性體重增加或減少、痛風等;食物質地,例如,一般飲食、細碎、軟質、流質、管灌等;另外過去飲食習慣、 文化,喜歡麵食或是米飯類等?或是否因宗教信仰需全素食、蛋奶素或有 牛、羊、豬肉禁忌等,來提供安全、個別化、營養均衡、衛生、健康兼顧之飲食。

根據個案需求,給予個別化的飲食照護,提供安全、營養、衛生的食物。(圖片來源/freepik)根據個案需求,給予個別化的飲食照護,提供安全、營養、衛生的食物。(圖片來源/freepik)

(三) 個別化餐具

餐具是很個別化的物品,為了飲食衛生,住民應有私人餐具、飲水用具,可在水杯上、餐具背後貼上姓名標籤或是其他標註方式作為個人辨別;除特殊情形外,例如,腸胃道感染等,不應使用一次性免洗碗筷等當作住民常規的餐具。然而住宿型機構常用價格便宜、本體輕便耐摔的美耐皿餐具,因為無法承受較高的溫度消毒及紫外線殺菌,使用久了也易造成表層刮傷,使器皿間接添加物融入食物。因此,使用時需注意,餐具如果出現刮傷或明顯磨損應該立即淘汰。

一般民眾會使用筷子、湯匙、叉子或是碗、盤等來享用食物,但是住民可能因為部分身體機能退化或是疾病導致手的功能變差,無法使用一般的用餐工具或器皿。為了讓住民可以更順利地用餐,首先應評估住民的能力,使用適合長者身體狀況的進食輔具來協助進食,例如,患有關節病變的住民,在減少頭部後仰的動作時使用缺口杯,就能順利將杯中的水喝完;高邊盤則可協助單側無力,無法扶或托著碗盤的住民,能夠更容易舀起碗盤中的食物。

因此,機構應備有配合住民個別化之餐具,如缺口杯、易握把柄湯匙、刀叉、高邊盤等,並落實提供,定期評值住民使用的狀況。藉由進食輔具讓住民自己用餐,不僅讓身體功能發揮最大效果,更可以藉此維持自尊、也能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

(四) 膳食滿意度

為了了解住民、家屬對餐食期望與實際提供所達到的程度,以及找出與住民、家屬滿意或不滿意直接有關的關鍵因素,因此藉由每半年至少進行1次膳食滿意度調查機制,評估滿意度狀況、找到影響滿意度的因素, 並將改善意見落實於改進,提升滿意度。

建議做調查時應採不記名方式調查,方能反映真實性。余璧如等人(2014)調查指出,營養師認為機構最常見的問題是「住民抱怨菜色搭配不佳」、「菜餚口味不適應」,以及「家屬反映住民不吃」;然而機構為了經營成本考量及會增加餐食製備時間等,是餐食問題遲遲未改善的原因。針對這些機構常見的問題,可藉由供膳管理介入、提供多元化的菜單,以及研究烹調適合高齡者飲食質地的餐食,以提升住民的營養狀況及生活品質。

透過滿意度的調查可直接反映出缺失的部分,更有利於機構去做改善。(圖片來源/freepik)透過滿意度的調查可直接反映出缺失的部分,更有利於機構去做改善。(圖片來源/freepik)

(五) 管灌住民餵食

住宿型機構近四成住民長期置放鼻胃管(葉淑惠、潘沐萱,2020)。管灌食雖提供吞嚥障礙、不能由口進食或由口攝食量不足的住民,一種營養均衡且易於消化吸收的飲食方式,但長期灌食的住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及其死亡風險亦不得忽視。

鼻胃管灌食雖然有利於吞嚥障礙的人進食,但長期使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圖片來源/freepik)鼻胃管灌食雖然有利於吞嚥障礙的人進食,但長期使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圖片來源/freepik)

(六) 灌食器具

住民需有個別的灌食器具,避免住民與住民之間腸胃道疾病等交互感染。灌食器就類似我們用餐的筷子、湯匙、叉子等餐具,而每次灌食前都需要反抽住民胃內殘留物來判斷消化情形,因此住民應有專屬個別灌食器具,且需貼上姓名或床號標籤註明,避免混淆誤用他人器具。另外,灌食器因為直徑較小、長度較長的圓筒型形狀,再加上前端注射端狹窄,清潔較顯不易,容易卡奶垢或是食物殘渣等,建議管灌完一位住民後,立即清洗該住民灌食器具,而不要所有住民灌食器具共同清洗,減少細菌孳生也避免互相感染機率。

市面上灌食器有旦丁式(球型)及注射式等類型,各有其優缺點, 例如,注射式灌食器較可掌握灌食前反抽的力道與速度,但是灌食器內部潤滑油脂隨著多次清潔而減少,降低潤滑順度後不易反抽,致使工作人員需要花費力氣也易使手部受傷;相較旦丁式(球型)則利用抽吸壓力做反抽,工作人員雖手部較輕鬆,但卻不易控制抽吸力等,因此灌食器可依照習慣及方便性作為選擇。材質部分分為塑膠及玻璃兩大類為主,玻璃材質較重且易因使用不慎而破裂,增加成本之開銷,但無塑化劑相關等健康疑慮;然而塑膠材質雖不易破碎且重量較輕,工作人員使用較為便捷,但建議使用前先詳閱其耐熱程度(一般為 PVC 及 PP 材料製成)等說明,確保使用上之安全。灌食器雖類屬於醫療器材滅菌規格一類,但我們灌食的目的非屬醫療行為,因此習慣上會有重複使用的需求,無論灌食器之材質為何,灌食後使用後冷水沖洗乾淨並晾乾即可;灌食器也建議應定期更換, 當刻度模糊或是不易反抽、推送等狀況,即應做更換。

(七) 灌食配方

灌食配方的種類包括混合攪拌及商業配方的管灌飲食。混合攪拌為天然食材,具含植化素且變化多樣,成本較為便宜;但是熱量、營養成分不易固定及掌控,也可能過大或過濃稠導致易塞管路,在製作食材的衛生安全,包括食材清洗、處理及食物調理機清潔等較容易汙染也難以掌握,當然也耗時耗人力。

商業配方不論是粉末或液體型態,製作過程方便簡單,粉末配方配溫開水沖調使用,液體配方可直接打開後使用,相對混合攪拌較衛生安全, 食材質地濃度均勻,也有完整標示熱量、營養素等,但是價格成本相對就比混合攪拌來的高,也缺乏植化素。倘若機構管灌飲食全部選用混合攪拌 (天然食材),需特別注意熱量是否足夠。若選用商業配方作為管灌,則提醒應每日至少管灌 1 次天然食材,例如,新鮮攪打果汁等,確保攝取膳食纖維以維持消化道機能。然而不論是混合攪拌或是商業配方,其成分、 分量皆應經營養師專業評估與建議,依照住民個別需要而使用。

(節錄自:《長照機構營運與品質管理》 ,五南文化


長照機構營運與品質管理

作者: 朱凡欣、李莉、李梅英、周矢綾、林昱宏、紀夙芬、徐國強、梁亞文、陳維萍、陳瑩琪、潘國雄

出版社:五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