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娟專欄】掌握進食與口腔菌落的關係 個案生活有品質

【胡月娟專欄】掌握進食與口腔菌落的關係 個案生活有品質
2023/06/02

西元1987年在臺大醫學院進修腫瘤護理碩士學位,當時照顧的病人為血液腫瘤科患者,由於目睹許多接受化學藥物治療的血液腫瘤科病人,皆苦於口腔黏膜破損或口腔感染,查閱文獻、撰寫碩士論文,才知道口腔菌落與人體免疫功能有密切相關。

維持口腔菌落平衡 遠離口腔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指出,全世界有35億苦於口腔疾病,社經狀態較差的族群,每4個人當中就有3個人有口腔疾病,可見得口腔疾病的普遍性。

人類口腔不是一個恆定的生態系統,口腔菌落的生成始於幼兒期,縱貫人一生會不斷變化。在新生兒早期,口腔菌落大多來自母親,隨著時間的遞移,人類口腔菌落會越趨穩定。口腔菌落的組成端賴一些外在因素,例如生活方式、攝取食物的種類、健康情形、基因等。

成人口腔菌落聚集在舌頭、牙齒、硬顎、牙齦囊袋、與口腔黏膜。菌落包括與人共生及具有致病性者,合宜的口腔清潔與平衡飲食,有助於維持微生物間的平衡,任何一種因素的改變,皆可能干擾此種平衡狀態,使致病性細菌增殖。例如咀嚼能力與吞嚥能力的受限、假牙不合、口腔清潔不佳的老年患者,特別容易引發口腔菌落的失衡。

只有由口進食才需要清潔口腔?當心疾病找上門

由口進食不只提供人體所需營養素,在維持口腔與腸道菌落的平衡亦佔有關鍵角色。正常成年人每日會分泌的唾液量為500到1000CC,平均每分鐘大約分泌0.3到0.4CC。唾液能促進咀嚼、潤濕食物與口腔黏膜、增進味覺、清潔口腔與說話功能。唾液含有免疫球蛋白,乃為預防蛀牙、對抗牙齒感染的要素。一旦由鼻胃管灌食或採非腸道給液,沒有口內食物與咀嚼動作的刺激,會引起唾液分泌量減少。唾液分泌量減少除了造成口腔黏膜變乾燥、易破損外,唾液對口內致病菌的抑制與殺菌作用也會降低。

人們可能認為沒有由口進食,每天的刷牙、漱口等口腔清潔程序就無必要。口腔清潔不良會導致口腔菌落改變,連帶的干擾腸道菌落平衡,而誘發炎症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此外,口腔衛生不佳所引起的牙周病,會破壞腸道屏障,引起全身性炎症反應,加劇人體的慢性病。更有研究指出,未由口進食者,有較多的蛀牙、掉牙、顎處蓄積黏稠痰液、舌頭疾病、頭頸部肌少症、營養缺乏與吞嚥機轉受損等。

十幾年前,有位居家護理師曾分享一位留置鼻胃管數年的個案,除夕團圓夜一定移除鼻胃管,與家人一起吃完團圓飯後再置入鼻胃管。觀察這些長期鼻胃管留置的個案,其吞嚥次數減少,吞嚥時環狀軟骨上提幅度也受限。常言道用進廢退,個案可能就無法擺脫這條大象的鼻子了。

給留置鼻胃管者的口腔練習建議

為了維持口腔、腸道菌落平衡及生活品質,既使留置鼻胃管、非由腸道給液,也要試著給予個案由口攝取少量食物,咀嚼後吐出來,或給予無糖口香糖咀嚼,每日兩次,一次咀嚼5-10分鐘;至少早晚刷牙一次,增加漱口次數;當然頭頸部肌肉的運動也不可少,例如緊閉下巴或咬緊牙關,再放鬆,或執行張口閉口的動作。2500年前黃帝內經的嚥唾養腎法也值得推廣,其做法是先將舌尖頂住上門牙後,接著舌頭在口內做順時鐘,再逆時鐘的轉動,連續做3回,讓口腔內充滿唾液,之後再分3次嚥下。此項動作不但有助於刺激唾液的分泌和生成,也有助於舌頭的強化肌力。珍愛口腔,善待口腔,就從今日開始做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