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真|淺川澄一專欄:借鏡德國 護理師主導醫療保險「臨終關懷」奏效

日本傳真|淺川澄一專欄:借鏡德國 護理師主導醫療保險「臨終關懷」奏效
2023/04/12
作者/專欄

時隔3年,淺川澄一(前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會記者)恢復了對德國長者照護的視察工作。去年9月上旬,他訪問了德國北部的不來梅。德國早於日本5年開始實施介護保險制度,不是用稅收來支應,而是國民用支付保險費的方式,採用「保險」的機制。關鍵字是「自律」、「自由」。

德國面對「死亡」的方式與日本不同。因此想學習他們重視臨終關懷、緩和照護的方式。

緩和照護時患者的所在居處有3種類。以重度者為主的醫院內安寧照護病房;另外還有「入住型臨終關懷」設施;也有以輕度者為對象的自家和集合住宅型。德國醫院內的安寧照護病房,和大部分的日本不一樣。

在德國,「入住型臨終關懷」設施介於醫院和家庭之間,存在感很顯著。訪問那些處所的有SAPV(專業安寧照護)醫師、以護理人員師為主的AAPV(綜合居家緩和照護)、還有AH(居家臨終關懷)。在 SAPV有常駐專科醫生,AH由普通市民組成。

這次視察的是與SAPV相關的入住型臨終關懷設施「Hospice Brucke」,每週兩次由SAPV團隊醫生來訪診療。在綠意盎然的郊外,像貴族之家一樣的3層豪宅。白色的扶手陽臺突出,窗框裝飾得非常優美。 曾經是實業家的宅邸,現在變成了8名住戶,8間的臨終關懷所。

 優雅的館「Hospice Brucke」(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優雅的館「Hospice Brucke」(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一開啟玄關門,白色的牆壁和白色的地板,樓梯上鋪著紅色的地毯,留存著富裕階層的生活氛圍。經過大修,每間房間除了床之外有椅子和桌子,還有儲物櫃。廁所、盥洗室和一體的淋浴室,是3個榻榻米左右的寬敞瓷磚空間。

 從玄關往2樓的階梯(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從玄關往2樓的階梯(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因為有SAPV醫生定期訪問,所以住戶的98%是癌症末期患者。也有從安寧照護病房轉入的人,入住後大多在1個月內死亡。

臨終關懷是不進行搶救或延命處理的,致力於緩解疼痛和痛苦的緩和照顧。因此,包括兼職人員在內,備有17名護理師。

提供如此的居住環境和專業護理,使用費由醫療保險支付,住戶卻不用負擔。嚴格來說,95%來自醫療保險,其餘由企業提供。每位住戶每天花費大約500歐元(約7萬日圓),大部分都是從醫療保險中支付給企業的,所以可以看作是相當慷慨的機制。

護理師兼設施長凱利斯•施內爾說,他們聽取了住戶們的要求,並盡可能實現;在長者入住之前,工作人員一定會和長者本人和家人見面,詢問他們想要什麼。

比如長者和家屬可能提出「想看大海」、「想再看家」、「想去咖啡廳稍微放鬆一下」等,從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們為了能在入住前感受一般的日常生活,而努力的樣子。 

樸素的入居者房間(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樸素的入居者房間(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施內爾表示,他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QOL生活品質,他曾經體驗過匆匆忙忙的醫院工作,感覺那不是他的工作場所,所以換了工作。

這是與日本相差很大的舒適環境。不過,完成說明的施內爾也提到,如果長者的設施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那樣的話就不需要臨終關懷了。淺川澄一則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設施工作人員的勞動條件能變好的話」。

介護保險的報酬不如醫療保險充實。「想提高住戶的生活品質」,那麼介護保險設施也理當如此,但是投入的回饋卻有很大差異。施內爾認為,本來就應該在一直生活的介護保險設施中迎接死亡,這是理所當然的。

日本人的死亡地點,醫療機構佔67%,幾乎没有入住型的臨終關懷處所。但幸運的是,近年來在設施機構死亡人數增長至13%,這是介護保險制度創造的。兩國兩種保險制度帶來的迎接死亡方法的差異,值得讓人費思量。

 房間內的淋浴間寬敞,有馬桶和洗臉盆(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房間內的淋浴間寬敞,有馬桶和洗臉盆(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

(編譯:創新照顧編集長李全賢;資料來源:高齡者住宅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會員 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