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力FOCUS GROUP傾聽第一線的心聲! 侒可座談會迴響熱烈

日照力FOCUS GROUP傾聽第一線的心聲! 侒可座談會迴響熱烈
2023/02/09
作者/專欄

據衛福部最新數據資料顯示,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全台日照截至去年12月底,總計成立了868家,發展相當蓬勃與迅速。為了解全台日照經營現況與面臨的挑戰,侒可傳媒8日邀請北中南合計14位日照業者齊聚一堂,舉行日照力FOCUS GROUP座談會,透過現況、痛點及解決方案分享,激盪創新火花。

與會者包括: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執行長簡月娥、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台中市好伴照顧協會執行長廖健凱、台灣受恩董事長劉庭軒、台灣善合總經理葉晉良、白玉功德會總幹事邱暉智、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康年銀髮樂活秘書長林溦、童庭基金會執行長葉裕明、華仁基金會區督導葉世賢、愛福家協會總幹事涂心寧、燕豐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明婷、錸德文教基金會長照事業處處長王瀞儀。

日照人才培養 首重經營管理能力培訓

「主管如果不是培育出來,而是空降,很難顧及照顧品質,」黎世宏拋出此一論點,有關照顧人力的培養,受到與會者熱烈迴響。葉晉良認同道,培育內部會比空降部隊更勝任,台灣善合曾遇過組織要員被挖角,因此很重視這個議題,公司注重培養年輕人成為中階主管。

游麗裡強調,日照經營初期不穩定,需要組織內培養的關鍵人才、有肩膀能扛住據點的重要主管,把他們從舊的據點調到新的點去穩定人力;人力養成的眼光要拉的長遠,老五老利用熱忱的服務理念和比較好的福利,留住重要主管長期培育。她亦提到,借調人力的通勤地理位置上不能差得太遠,「老五老目前蹲點7縣市,只要沒有主管人力,我們就不擴點。」

王瀞儀也說,業界渴求營運管理方面的人才,比如有些照服員覺得自己是來照顧長輩的,不想談錢,比較缺乏財務、管理意識,這樣組織就無法永續經營;也遇到不少同仁對於填寫評鑑覺得棘手,一遇到要評鑑就會有員工離職。在培訓方面,錸德會向員工和合作加盟的業者,倡議減法照顧的理念並取得他們認同,各個據點會派遣主管、社工等要員到中心來做培訓。

「偏鄉的人力問題,是很大的困難點,」葉世賢坦言,偏鄉和都會區的居住環境不同,很多人不習慣,所以很多人才不願意來到鄉下的日照服務。團隊目前是從學校方面著手,推動產學合作,並加強員工訓練;每個日照據點有多儲備人力,之前人員數受到疫情影響而流動時,就可以請這些儲備人力去支援協助。

另簡月娥透露,小規機從日照擴充其他長照服務,多了臨時住宿的部分需要輪夜班,或居服需要派遣11的人員出去,造成人力吃緊,同仁會覺得太辛苦;雖然初期不敷成本,但慢慢做起來、有質就有量,團隊同仁也會慢慢發現更多潛能和工作價值。深諳人才取得不易,也遇過資深優秀員工被用高薪挖角,簡月娥主張業界的人才要自己培養,「如果挖角別人的人才,以後自己的人才也可能被挖走。」

社區式照顧紮根在地 與地方共融共好

日照在地經營的哲學,也是一大學問。除了要照顧好各個據點的品質,業者也要有心理準備,倘若組織跨縣市經營日照,必須與數個不同的地方政府打交道,面臨不同的評鑑、遴選標準,想把日照做起來要下一番苦工。

全台跨縣市經營以老五老為例,游麗裡分享道,組織當然希望每個行政中心都能設立日照,礙於場地取得不易,所以只有70%達成率,目前橫跨7縣市共營運了12家。營運上最大理念是,經營方向要跟組織願景結合,實踐多元照顧模式,並落地進入社區,她提到:「社區型照顧很重要的是,日照據點不能夠成為孤島,要跟社區維持長期緊密的聯繫關係。」

至於偏鄉的日照經營,葉世賢說,華仁基金會自2016年成立後,主要鎖定台南、高雄地區偏鄉,去做日照服務。團隊在服務過程中,看到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因此有去媒合醫院巡迴醫療結合日照,讓長輩方便就醫;另外有引進體適能雷達,提供長輩做個人化檢測和復健。

目標成為「退休生活的陪伴者」,童庭基金會認為,最適合做社區照顧的據點模式是日照,因此與好伴照顧合作,推出「高齡才藝班」的經營方式,同時間段有多種、多堂課程供長輩選擇,建構長輩社交圈,讓長輩每天玩得開心;也有不同社福夥伴進駐,想要一起推不同型態的共融課程。廖健凱表示,目前營運的4間日照,其中有2間在社宅,比較特別的經驗是,遇到蠻多長輩為了在社宅有日照,特地跑來台中抽社宅。

邱暉智介紹道,白玉功德會早期設立是做低收入戶關懷,因為南彰化沒有日照中心,才開始經營這一塊的服務。他本身是建築背景,不是照顧產業出身,所以對社區化這件事很感興趣,在這10幾年服務過程中,把街道和社區都納入籌設日照考量的要項之一,期許日照成為多功能的社區焦點。「我們沒有跨出去彰化,是因為長照是多層次照顧,想給在地長輩更多服務,所以沒有想去外縣市,」邱暉智說,彰化年輕人力流失已久,希望營造很棒的照顧空間,吸引外流人才回來在地生活。

中華聖母基金會深耕嘉義,因此日照據點全部都在嘉義。黎世宏解釋,他們不擴展經營外縣市,是因為各地方政府對長照推動態度不同,需要耗費時間去摸索和經營;倘若地方政府首長換人,也要花心思去鞏固關係。重點是,社區共生如果沒有蹲點,很難理解社區資源網絡、連結,需要耗費時間才能形成夥伴關係。另外他建議,在地日照經營要有特色,即使公辦民營,都有可能在下次遴選被取代,要多思考多元合作、複合式經營。

母公司身為跨國企業的台灣善合,則面臨日本和台灣的文化差異,需要組織因地制宜做彈性化調適。葉晉良表示,善合是共生主義,講求長照服務與在地共生共融,因為長照是區域性產業,要入鄉隨俗。基於成本考量,組織選擇在台南蹲點,每年從日本母公司派遣23位資深專員,到台灣來進行照顧服務技巧上的交流指導。

(資料整理、製圖/侒可傳媒)

盼政府優化制度改善財源 增進照顧品質

除了文化差異,屬於日商的台灣善合與國內日照相比,多了國際金流、財報稅制的問題,要多做經營考量和研議,並注意要符合跨國法規。葉晉良說明,母公司於日本分成NPO和公司這2塊經營,台灣善合70%是日本出資、30%是台灣企業聯合投資,結合醫療和各領域形成Smart Care異業結盟。他建議台灣政府對於長照財源的規畫,可以借鏡日本介護保險,而非從不同名目管道的稅收拼湊起來,專款專項的管理會比較完整。

劉庭軒則提出,近年政策經常調薪,加上大環境通貨膨脹,但收費規範缺乏彈性,都沒有調整過,讓營運經費的收支平衡變得有點困難。他反應業界希望收費標準可以跟著物價彈性調整,或開放收費上限;目前還沒有開放的自費項目,希望做開放,讓業者爭取長輩的家屬認同,服務品質亦可隨著費用提升,才能真正落實照顧服務的效益。林溦亦認同,盡管政府要求業者不能漲價,但物價成本還是會上漲,這些問題,業界都要攜手合作互助,才能因應政府要求做出反應和對策。

有關支給付制度,黎世宏指出,目前長照是半天的給付,但其中還有很多全天營運的項目費用,難以切割為半天或一天的支出;要怎麼在支付制度不調整的情況下,可以再增加自費項目,必須要再研議,目前地方政府審查嚴格,不容易爭取。營運成本方面的問題,王瀞儀也提到,比如交通補助金的政策,由於國境開放觀光,桃園很多司機去接旅客,沒有司機要接長照的長輩,要處理這個情況,這些也都會增加業者的額外支出。

創立至今28年的愛福家,成立了在台北第一個自己付租金的日照,目前最貴的場地在台北一坪3千元,已經營運了9年;2010年成立的第一個自辦場地,還能簽到15年凍漲租金的合約。繳出如此輝煌的成績單,涂心寧霸氣地說:「不要跟我談錢的問題!秘訣是看怎麼去經營,」她認為,NPO更需要賺錢,把這些錢用在照顧服務的長輩身上,所以要策略性思考更好的管理模式。

依照涂心寧的評估,這一、兩年內進來做日照,是比較適合的時間點;不管採取什麼經營型態,顧客黏著度很重要。此外,適逢大環境面臨通膨,她認為是最好跟政府談判的時機點,有些增加財源的點子,可以多方參考如何爭取收費,比如日本長照業者賺的是伙食費,台灣也可以取經;除了開源也要節流,由於制度規範收費金額固定,業者開業之初就要把很多固定成本都先抓出來,比如衛生紙等耗材細項,計算出一個經過通膨後依然合理的收費金額,以此作為定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