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良專欄】掌握3大核心問題 看懂智慧照顧科技

【徐業良專欄】掌握3大核心問題 看懂智慧照顧科技
2023/02/14

常關注人口統計數字,總想回答這個問題,「少子、高齡化,智慧科技可以幫什麼忙?」

2018年,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 %;至2022年10月止,65歲以上人口比例佔17.42 %; 推估台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這些數字大家耳熟能詳,重點是台灣從高齡社會演進到超高齡社會只花了7年,德國花了36年(1972~2008)、義大利20年(1988~2008)、日本也有11年(1995~2006)。

問題一: 智慧科技使用對象的設計思考是什麼?

超高齡社會衝擊又快又急,審查許多智慧照顧科技研發計畫,多數計畫強調開發先進科技、未來產品,心裡總覺得來不及了。智慧照顧發展應更著重落實應用於現有科技與產品,提供長者立即的生活和照顧協助。

另方面,少子化是台灣更嚴重的危機。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2021年台灣育齡婦女生育率(Fertility Rate)僅0.975,全世界最低;2020年台灣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幅度逐年擴大。少子化早已是長期趨勢,直接影響是未來照顧者人數減少,負擔日益沉重,特別是家庭照顧者常要背負家庭經濟和長者照顧雙重壓力。

智慧照顧產品設計對象不僅針對長者,更應思考對照顧者的支持,減輕照顧負擔的產品,同時自然也可提升長者照顧品質;此外照顧者通常較年輕,科技接受度較高,也常是付費購買智慧照顧產品的決定者,以照顧者為設計對象,在產業面、社會面,都可產生更大經濟誘因。

2021年統計,國人65 歲平均餘命達20.35年,但2019 年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也達歷史新高8.47年,也就是說65歲退休後平均約有40%的歲月需要照顧。因此如何增進長者身體、心理、社交等層面的健康,延長長者的「健康餘命」,也是智慧科技應用重要的思考。

推估台灣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影響未來照顧者人數減少,催生智慧科技設計及應用。(圖片來源/pxhere)推估台灣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影響未來照顧者人數減少,催生智慧科技設計及應用。(圖片來源/pxhere)

問題二: 「精準高齡照顧」的效益展現為何?

科技範疇很廣,為何要強調「智慧」科技? 2年前聽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教授一場演講,得到了明確的答案-「精準」-是智慧科技在長者照顧應用上最重要的價值。

這是從「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概念直接借用過來,「精準高齡照顧(Precision Aged Care)」藉由智慧科技體察長者細微變化,依據不同階段照顧需求並考量長者不同的背景、環境、生活模式,提供個人化的照顧方案及預警模式。

從照顧者角度來看,「精準」的重點也在減輕照顧負擔,將照顧資源提供在最適當、最需要的地方,更有效率地支持對長者長期、生活性的照顧。

智慧照顧科技也有機會藉由照顧需求帶動上游(科技產業)、中游(生活產業)、下游(照顧服務產業)龐大的產業效益。近年來國內廠商早已注意到智慧照顧的產業機會,每次展覽都可以看到豐富而多元的產品,政府部會如科技部、經濟部、衛福部等也都投入資源,執行多項相關專案計畫。

然而,平心而論,目前為止智慧科技在實際照顧應用的普及性仍然不高,這不是國內特有的問題,在歐洲、北美、日本都有觀察到類似現象。

問題三: 如何讓「參與式設計」模式落地進行?

科技只是工具,如何使用科技才是重點。照顧者才是智慧照顧產品最好的設計者,智慧照顧產品應採「參與式設計」模式,從功能設計轉變為思考「行為設計」,和照顧者一起考慮智慧照顧產品如何很自然成為長者生活和照顧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政策引導上也應更強調以照顧者為主體的推動/輔導規劃,例如國衛院執行中的「推動智慧科技應用於高齡照顧」3年計畫,便在引導機構專業照顧者主動分析自身照顧問題、需求及應用情境,規畫導入既有智慧照顧產品

提出申請書,其重點在如何將智慧照顧產品融入機構常態性照顧流程的一部分,並能自行長久經營與維護,計畫擇優提供經費協助建置。期望智慧照顧產品落實於照顧機構/社區應用,產生正向的經驗與價值,進而順利進入居家應用,將使用對象擴展到健康、亞健康長者,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元、優質、平價的智慧照顧產品與服務。

"智慧照顧產品應採「參與式設計」模式,從功能設計轉變為思考「行為設計」。"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