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學會專欄】記憶開箱 失智長者的生命故事書

【台灣護理學會專欄】記憶開箱 失智長者的生命故事書
2023/02/10

文/韋淑玲 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慈濟科大長期照護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基督教門諾醫院護理副院長。

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亦隨之增加,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長者則每5人就有1位。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個組合的症候群,除了記憶力受影響外,還包含語言、注意力、抽象思考能力等退化情況,同時還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干擾行為、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進而影響到家庭生活與社會人際互動。

政府在社區長照2.0的C據點(即巷弄長照站),提供預防失能及延緩失智服務,搭配各種不同健康促進活動,鼓勵長輩們走出家裡參與各式活動,通過豐富的社交生活,減緩身體功能及心智衰老的速度。

以「生命故事書」完成長者人生發展階段任務

據點的服務與活動,是考量當地長者人口特性來設計,再帶入多元輔助活動(如音樂、藝術、運動、懷舊及敘事療法等)。從愛力克·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亦稱為人格發展理論)的8個人生發展階段來看,老年人是最後一個階段,回顧自己一生從中尋求意義。

能夠自我統整的長者,更能愉悅面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艾瑞克森亦使用生命回顧的方式應用在老人實務,而結合懷舊、敘事和藝術療法的「生命故事書」是一個媒介,讓長者用述說、繪畫或是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生命回顧。

用繪本創作搭起失智長者與社會的橋樑

2022年9月17日,花蓮縣吉安鄉公所攜手慈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邀請社區失智關懷據點配合國際失智症月,共同辦理「生命故事書繪本靜態展——珍愛記憶,永存你我的心」,展出來自花蓮全縣北中南15個失智照護據點長輩們的人生寫照。活動現場也邀請長者及家屬共同暢聊人生,用歡笑與淚水譜出動人的親情篇章。長者們透過口述和彩繪等方式完成繪本書創作,不僅讓更多民眾看見長輩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也加深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接納,達到友愛失智社區相伴的核心價值。

當中有原民長者畫出記憶中的貓頭鷹(圖1)。經長者回憶口述,「我的家──鳥踏石仔的漁村」則由據點人員協助完成(圖2、圖3)。

圖1,原住民長者之貓頭鷹繪圖,貓頭鷹在原住民觀念中是吉祥的象徵,擁有庇佑人們帶來祝福意義。(圖片來源/韋淑玲)圖1_原住民長者之貓頭鷹繪圖,貓頭鷹在原住民觀念中是吉祥的象徵,擁有庇佑人們帶來祝福意義。(圖片來源/韋淑玲)

圖2、圖3_我的家-鳥踏石仔的漁村,由據點人員協助長者完成之作品。(圖片來源/韋淑玲)

圖2、圖3_我的家-鳥踏石仔的漁村,由據點人員協助長者完成之作品。(圖片來源/韋淑玲)

也有長者以手工藝呈現家鄉印象(圖4)及兒時的童年同伴(圖5),還有長者以繪畫及拼貼展現記憶中──我的職業(圖6、圖7)。筆者於現場深深感受到失智長者被認同的喜悅,以及家屬在情感上重新與長者連結的欣慰。

圖4、5_長者以手工藝呈現家鄉印象、象童年同伴(圖片來源/韋淑玲) 圖4、5_長者以手工藝呈現家鄉印象、象童年同伴(圖片來源/韋淑玲)

圖6、圖7_長者以繪畫及拼貼展現記憶中──我的職業(圖片來源/韋淑玲)圖6、圖7_長者以繪畫及拼貼展現記憶中──我的職業(圖片來源/韋淑玲)

跨出醫療機構 落實連續性照護

高齡社會的健康照護體系強調以全人照護為原則,結合跨科別團隊,提供健康促進、疾病管理與長期的完整照護模式,因此更加突顯了社區長照護理人員的獨特功能,是家庭與醫療保健照護系統的橋樑,扮演健康及生活照護促成者的角色,協助家庭尋找需要的資源。

所以愈來愈多護理人員跨出了以醫療為主的機構照護模式,運用社區健康問題評估及老人照護專業連結當地資源,扮演社區健康照護守門人角色,統整多元及多層次的長期照護需求,更加落實人性化、整體性及連續性之護理理念。

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韋淑玲

 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韋淑玲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