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超高齡社會新解方 打造「共生社區」

專訪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超高齡社會新解方  打造「共生社區」
2023/01/18
作者/專欄

Profile-林萬億

行政院政務委員、歷任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首任副召集人兼執行長、民主進步黨勞動政策小組召集人、蔡英文競總團隊起草《十年政綱》的「教育篇」、台大社會系系主任、台北縣副縣長(現升格為新北市)。

(圖片來源/林萬億政務委員辦公室)


2025年,台灣預計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因應?執政黨「社福大將」、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拋出解方,借鏡日本經驗,引進社區的力量,讓民眾發揮自身能力互相支援照顧,達到自助、互助、共助,而不是一味仰賴專家照顧,徹底翻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觀念,2023年預備上路的目標是4年內布建100個共生社區,總統蔡英文舉雙手贊成、全力奧援。

公務繁忙的林萬億腦海裡總有許多新點子,日前,他接受本刊專訪,室外雖是陰雨綿綿的凜冽天氣,卻可感受到他暢談新解方的熾熱眼神,他坦言:「未來社區將成為很重要的後援跟力量!」

何謂「共生社區」?林萬億解釋,共生社區一詞源自日本。2016年,日本政府成立「共生社區社會本部」,顛覆原本將人們劃分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二分法,而是創造「共生社區社會」,社區裡每個人活用自身能力,自助、互助、共助,「你家的事就是社區的事,社區的事就是你家的事」,這類似台灣早年農忙時鄰里間「換工」的概念,長者由大家共同照顧,而非仰賴專家或政府,「這就是社區總體照護的概念!」

「共生社區」追溯到地方創生理念

林萬億說,共生社區在日本行之有年,有很多成功案例,最早可追溯1970、1980年代,因鄉村人口嚴重外移、人口老化、少子化、產業沒有內需市場,造成「過疏」現象,產業往都會區或工業區遷移,出現「鐵捲門街道」現象。為讓鐵捲門再度拉起,日本發起「地方創生」,吸引年輕人回流、產業進駐鄉村,至2000年,日本更積極、更有規模推動「地方創生」運動,進而解決「繭居族」足不出戶的社會問題,讓社區活絡起來,此為「共生社區」的濫觴。

林萬億透露,日本北陸地區富山縣,推廣「共生社區」成效卓著,主其事者曾來台與他交流,希望傳承經驗,讓台灣及早做好準備。日本政府認為再多專業人力(例如外籍看護或照服員)都無法應付人口老化的速度,有部分應由社區承擔起來。外籍看護來源並非操之在我,一旦輸出國政策限縮,或國內照顧服務人力嚴重短缺時,社區便扮演一定角色,要想辦法讓社區的力量出來。

現行多處據點 可成共生社區基礎

林萬億說,這絕非難事,現行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發展協會、C據點、教會、廟宇、陣頭及原住民部落,都能成為「共生社區」的基礎。他夢想中的「共生社區」是導入科技的輔助,試想透過智慧物聯網(AIoT)布建遠距照顧,例如防跌、輪椅、拐杖的數據可設定透過手機連結到雲端,長輩跌倒了可即時在遠端得知;再善用機器人、輔具協力,人力不一定要親赴照顧現場,在遠端即可遙控,大大減輕照顧負擔。

他強調,社區中的大小事大家共享資訊、共同參與,張三家的長者、幼兒缺乏照顧人力時,李四可以幫忙照顧;李四家缺乏輔具,張三可以送過來,台灣幅員不大,更有利推動「共生社區」,如此一來,被照顧者不再仰賴照顧者 。他強調,一定要打破既有觀念,否則對國家發展非長久之計。

引進科技界力量 創造經濟規模

林萬億拋出「共生社區」的構想,科技界知道他是玩真的,絕非紙上談兵,無不躍躍欲試,爭相釋出與社區結盟的善意。對社區而言,照顧負擔大大減輕,經濟規模自然也會浮現,「因為跟家庭做生意,不如跟社區做生意,跟社區做生意,又不如跟很多社區做生意。」

2022年8月工研院宣布將與國衛院發展「科技照顧支持共生社區發展計畫」,並攜手電電公會打造「智慧共生社區」。(圖片來源/電電公會)2022年8月工研院宣布將與國衛院發展「科技照顧支持共生社區發展計畫」,並攜手電電公會打造「智慧共生社區」。(圖片來源/電電公會)

他語重心長說,除非找到別的方法,台灣下階段無可避免要走上「共生社區」的道路,他很久之前便向總統蔡英文「進言」,「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力氣!」林萬億坦言,不知道是否能順利推動,也深知這並不容易,「這需要一點時間」,畢竟此概念涉及人的工程,也關乎到生活習慣的改變。

預算從何而來?林萬億2022年9月間提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預計4年(2023-2026年)投入逾1,200億元,具體落實高齡社會白皮書各項政策目標,其中便囊括推動「共生社區」預算,終極目標是4年布建100個共生社區。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