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瑩專欄】後疫時代開啟超高齡社會前哨戰

【黃毓瑩專欄】後疫時代開啟超高齡社會前哨戰
2023/01/17

2022年的結束,意味著台灣離2025年的超高齡社會只剩2年。猶記得2014年時,許多專家學者無不振臂疾呼,社會要重視人口老化問題,根據國發會統計,2025年是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分水嶺。屆時,台灣老年人口占比將大於20%;而反映勞動力與稅收來源的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於2021年首次出現負成長,2028年時,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開始低於2/3,人口紅利消失代表勞動力已不若以往充沛。可以說,現今我們熟悉、慣用之高勞力密集化的高齡者照顧模式,勢必將難以為繼。

3大事件推動產業發展

回頭觀察,這2年來台灣的健康照護服務體系因新冠疫情之故,重心全放在防疫與治療,但正是在2022年,立基於過往9年,產官學研界諸多共同努力,高齡產業才得以厚積而薄發,悄悄開出讓人期待的希望之花。

3件反映產業結構變化的重大事件,推進高齡產業發展進入新的期程。第1,青松健康事業興櫃,標誌著長照業者於資本市場上插下第一支旗子;第2,私立大學退場與轉型,標誌著高齡化服務有新的出海口方向;第 3,「無齡創意」誕生並攜手幸福久久窩,共同打造全齡友善租賃住宅基地,更標誌著生活服務平台型營運商正式於市場現蹤。

2大議題成為焦點

進入2023年,我們也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期待與2大待解問題:

第 1,高齡友善住宅做為生活服務匯聚中心,勢必要更積極推動發展。目前已有業者嘗試投入營運商角色,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將多元生活服務整合在一起,以及如何降低投資回本的門檻,讓此類產品更容易推出上市。

前者的問題可以朝向特色化方式設計。以美國經驗為例,其退休社區有多樣化型態,像是連結大學、以信仰為基礎、高爾夫球愛好、藝術愛好的退休社區等等,根據人們想要何種老後生活能夠自在的選擇。有了主要軸心特色後,要設計相關的服務連結便會容易許多。

至於後者,目前高齡友善住宅因流通性考量、多為只租不賣,但卻造成建商的資金壓力,因此建議也可以透過不動產證券化的方式,讓高齡友善住宅此類商品同時擁有變現性與流通性。如此一來,由開發商、投資商、營運商共同構建的退休社區或高齡友善住宅,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如下圖)

美國退休社區經營模式

第 2,根據202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的總體觀察與建議報告指出,政府將持續促進Bio+ICT(生物醫學+資通訊)應用於醫療照護/保健市場。然而,歷經新冠疫情後,許多業者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人力召募困難,除了疫情帶動產業變化、新興服務 ( 如網路影音、外送平台 ) 吸走了勞動力之外,我國勞動人口紅利由正轉負,以及外籍移工進不來,都讓人力日益吃緊。數年來,我們一直鼓吹高齡產業營運要科技化、智慧化,接下來更將成為競爭力高低的關鍵。

日本前幾年已開始推動「將專業人力留給直接照護服務項目、周邊服務項目透過機器/健康老人代行」、「科學化照顧」的做法,藉以提高服務的效率與效能。日本的經驗已反映出勞力密集的照護模式難以長久,我國的照顧服務提供者亦須儘早因應與轉型才是。

後疫時代是台灣開啟超高齡社會的前哨戰,原有業者的轉型與新業者的投入,都將讓高齡產業結構進入下一個新的發展期程。政策上,目前尚未見有「長照 3.0」的聲音提出,亦尚未有通盤重整規劃,可以想見,經營者們尚有許多問題待解待議。為了自己能享有安穩的老後生活,吾輩尚需共同互助努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