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瑩專欄】借鏡新加坡養老系統 讓活化取代照護

【黃毓瑩專欄】借鏡新加坡養老系統 讓活化取代照護
2022/11/22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資料,2021年時,當地65歲以上人口約63.9萬,佔新加坡居民的16%。新加坡政府在認知到人口老齡化對國家未來的影響時,政府採取了多管齊下、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方法,致力於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一個「包容長者的友善之地」。

為了建立出一個友善長者環境,新加坡政府著重於居家與社區照護,而非僅僅依賴住宿型照護。由於80%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建築的公共房屋,一般被稱為「政府組屋」,因此在處理人口高齡議題時,新加坡政府自1998年開始推行「樂齡公寓」的居家養老模式,鼓勵長者賣掉原本的大面積的組屋,換成小面積的樂齡公寓。為使長者願意到樂齡公寓居住,建屋發展局除了將其選址在配套設施完善的社區中,以利長者與子女繼續居住在同一社區,還專門改造、增加了諸多便利設施及服務,這也成為老年人選擇定居此處的重要因素。

接著,新加坡政府便以這些公寓據點發展出許多整合性的養老措施,將環境、健康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以支持人們的高齡化生活。主要的發展重點如下:

第一,重組系統以促進整合:

為滿足人口高齡化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加坡政府重組了系統以促進各種健康服務的整合,在一般組屋及樂齡公寓的一樓皆不安排住戶,而是用作社區長者活動場所,包括設立護理之家、銀髮族照護中心(Senior Care Centres,簡稱 SCCs)和銀髮族活動中心(Senior Activity Centres,簡稱SACs)。SACs讓銀髮族在活動中心內結交朋友,並參與社交活動,例如共餐共學、發展終身學習,同時也鼓勵健康活躍老人擔任志工,形成了潛在的照顧者群體。SCCs則是以提供照護服務為主,像是一般日照與失智症日照,以協助家庭成員可以安心工作的同時,亦方便他們就近探望長輩。

第二,關注健康預防甚於失能:

投資於健康促進、預防、復健、賦能環境(Enabling Environment)和社會照護,可以改善照護成果並降低成本,故新加坡政府著重於改善身心健康成果和整體福祉,並於「樂齡公寓」配置生活、娛樂、復健與醫療等設施,服務功能包含生活照料、娛樂、復健、保健功能外,還有心理治療和臨終關懷,而且還透過政府補貼,促進長者增加預防性和低成本衛生服務的使用,減少昂貴的醫院照護服務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有許多志工社福組織(Voluntary Welfare Organizations,簡稱 VWO)活躍在這些社區長者活動場所,粗估這些場所中、志工佔服務人力的15%,其中相當大一部份為具備醫護專業的志工,長期為養老機構服務,可以說健康活躍老人透過志工服務,亦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

第三,改善周邊環境配套:

為了讓新加坡成為高齡友善之地,該國政府積極從樂齡公寓周邊開始改善道路和行人基礎設施。建築物中的基礎設施,如人行道,必須對長者「無障礙」,通往公寓和戶外基礎設施的人行道要建有坡道;交通系統中捷運站周邊要設有無障礙設施,並增加低底盤公車;特定路口設置長者友善過境區,為其延長過馬路時間(稱之為Green Man Plus 計劃),預計到2023年時有50個長者友善過境區。

"台灣長照產業的經營者可重新審視目前運作的模式,是否與周邊其他組織整合出更便利於長者在地安居的生態系統。"

觀察新加坡的經驗,他們的做法與台灣相當類似,但台灣提供活躍、半失能、失能長者的服務系統分散在不同組織,也因此,借鏡新加坡的經驗,台灣長照產業的經營者可重新審視自己目前運作的模式,是否可以與周邊其他組織整合出更便利於長者在地安居的生態系統,甚至不是從「照護」的角度來看待長者,而是從「活化」的角度,讓長者更有自己的價值。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