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分享】進步,是不是對你的一種懲罰?連續性照顧服務在社區的初衷和價值

【投書分享】進步,是不是對你的一種懲罰?連續性照顧服務在社區的初衷和價值
2022/09/13
作者/專欄

文/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服務部管理師 葉亭佑、嘉義基督教醫院長照服務發展中心副主任 曾麗吟

憶起再次見到曾接受日照中心服務2年的李奶奶,這次見面感覺他肢體虛弱、意識也有些紊亂,令照服夥伴心疼不已。起初照專評斷失能等級為三級,而後個管複評時,因覺個案有明顯進步,與家屬討論後將原給付核給服務時數下修,部分的服務由家屬自行照顧。但萬萬沒想到在減少了日照中心服務的頻次一段時間後,李奶奶再回到日照失能程度已加劇至五級。因此,不禁令我們反思,服務提供者努力的幫助長輩恢復社會互動的訓練與建立認知的刺激,確實延緩失能與認知退化的狀況,但其他的相關配套銜接是否準備好了?

其中,我認為有2點值得我們反思:

  • 長照評估制度過於以疾病為導向,較欠缺周全性評估制度的建立,評估其家庭功能、社會支持及社區資源的深入了解。
  • 服務使用者過度仰賴單一資源的服務,但長照服務給付從來就不單是全有或全無的存在著。

政府在長照2.0的規劃政策當中,積極的佈建連續性照顧服務的網絡與社區資源,目的為的是幫助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繼續地延續生命的價值。因此在社區型的長照機構,提供的不僅是生活照顧訓練並在其中融入在地照顧元素,建構多元化的照顧訓練網絡,幫助長者在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都能得到足夠的支持服務。這就是社區型長照機構的存在價值!

去年,在疫情期間社區式的長照機構(如:日照、小規機、據點、失智據點等)曾停止服務約略2個半月。面對疫情在不同階段配合政策規範帶來的不同考驗,挑戰著機構的防疫機制與應變能力。在兼顧社交距離的情況之下,仍必須讓服務不受疫情中斷,以維持社區機構的照顧精神。在這過程當中,身為服務提供端的我們除了想方設法,盡可能從服務設計上思考改進,但一次活動就多一次接觸風險,內心的糾結與矛盾,只有臨場打仗的一線人員才能體會箇中滋味。但也在服務過程中,更加堅信社區式長照服務中,成功的幫助長輩持續的與社會保持互動與生活面向認知刺激是其必要的核心價值。

幫助長輩持續的與社會保持互動、保持生活面向認知刺激是社區式長照服務必要的核心價值(圖片來源/Pixabay)幫助長輩持續的與社會保持互動、保持生活面向認知刺激是社區式長照服務必要的核心價值(圖片來源/Pixabay)

現今,大多長照個管的評估機制,仍認為最客觀的標準依舊為「以疾病為導向」的醫療需求與生理評估作為復健、復能的指標。但也礙於龐大的個管量,分配評估每一案的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從其他面向,如:社會層面與家庭層面全盤地瞭解後,提供對於長輩、家屬更好的照顧處遇。因此,積極建構友善社區的網絡與資源投入社區、鄰里之中成為幫助健全長照制度的一大推力。

另一方面,家庭照顧者如何善用長照資源,與其產生好的搭配進而減緩照顧壓力,也將是需要加以宣導的概念。因長輩的功能維持與照顧責任,不單是機構須獨自承擔,乃需仰賴全家、全社會亦須有著同樣的脈絡及認知,長照資源得以永續,亦不容易被浩劫。所以,我們可以思考,若失能等級降低,核發的時數減少,那麼社區中有哪些社區資源能幫助銜接長輩,重返家中、社區這段時間的過度期,透過社區裡共生、互助系統來維持長輩在熟悉的社區快樂生活。

持續的推動與落實高齡友善相關的識能與服務,使其不再只是空有的口號,建構好的社區資源、佈建完善的服務以銜接與滿足各式需求是需要你我共同來努力!

(投書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

你也有話想說嗎?歡迎將文章寄至投書信箱:ankecar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