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僖專欄】數位科技導入健康照護之政策研析

【李崇僖專欄】數位科技導入健康照護之政策研析
2022/07/22

近年來數位科技導入醫療照護領域應用已是重要趨勢,我國許多原本專精於資通訊技術的業者紛紛將研發重心放在醫療照護應用上。此趨勢有外部與內部的背景因素。在外部方面,我國原本在技術人才與經營管理層面,最為國際化的就是資通訊產業,近年來受到中國相關產業崛起而被迫轉型,只有少數業者能持續深耕雲端計算或車用電子等新領域,其餘企業必須開拓新藍海。就內部因素而言,我國步入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困境,健康管理與照護服務的龐大商機,正好成為資通訊業界的新藍海。因此原本應該在資通訊產業服務的人才,逐漸往健康管理與醫療照護領域移動,但同時也出現了專業知識背景無法與新產業融合發揮的困難。

「原本應該在資通訊產業服務的人才,目前逐漸往健康管理與醫療照護領域移動。」


企業經營者與專業研發人員如何從代工思維,轉換到具有服務科技應用的思維,這是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必在此多加論述。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我國是否在政策上已經把健康管理與醫療照護當作一個新興產業來加以發展?亦即我國政策與法規是否具有此種服務科技應用的產業思維?

快速創新時代 政府應讓新科技結合社會需求

如果政府的法規與政策沒有轉換,仍舊以國家福利政策為主導,那率先具備服務科技應用思維的業者,豈不是會因超越時代而成為第一批政策犧牲者嗎?在科技創新與擴散速度極快的當代,一個國家對新科技的治理模式將決定該國是否能順利將新科技結合當地社會需求,培植真正的數位國力。

一個國家的政策法規運作背後有2大因素,一是未來願景,另一是過去慣性。通常慣性會主導法規的制定與執行,因為公務體系重視一致性與延續性,要個別的公務人員改變既有的法規解釋方式、甚至承認法規不足應當修訂,都要經過多次的折衝才有可能。相對的,政務官則喜強調願景,以凸顯其個人的前瞻性與價值觀。

健康促進市場 政府不應事前全面管制

願景與慣性是國家穩定進步的2股力量,然而一個國家的政治品質就決定於政務與公務兩者的銜接能力。如果政務官述說的願景通常淪為口號,無法反映在具體的政策制定與法規修訂上,則成為行政慣性主導的國家,此在全球政治經濟快速變遷的環境下將會有恐龍滅絕般的後果。

我國在面臨數位科技應用於健康管理與醫療照護的趨勢時,有諸多法規問題需要盤點與革新。當一國的健康相關產業必須將「如何繞過法規限制」作為創新第一課時,勢必該檢討法規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損失之間如何評估。我國由於長期將健康與照護視為社會福利政策,擔心過度商業化造成非必要的社會支出,明顯傾向事前管制模式。然而數位科技的特性就是降低資訊不對稱,民眾可以從更多元管道獲取資訊,可衡量其自身需求而選擇商品或服務。政府在促進健康市場的角色應不再是事前全面管制,而是以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及轉換不同商品或服務的便利性為使命。只要能創造健康產業良好的市場機制,自然能讓創新應用源源不絕。

重建數位健康權的願景 以全面翻修法規

另一方面,健康產業已從過去以產品為主的產業,轉變成服務導向的產業。過去健康照護的服務提供者就是醫院診所,未來各種商業應用都將以服務為主,不再是單純賣產品給醫療院所使用。「服務應用科技」的產業特性是必須持續配合服務對象的需求而調整技術模式,並非從一開始就能採取完全標準化的技術模式,然而管制機關經常要求業者必須將技術標準化,以配合特定管制標準,這在產業實務上未必可行。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打破國家保護主義思維,重新建構數位健康權的理念願景,否則無法對既有法規體系做全面翻修。

適逢數位發展部即將掛牌成立,肩負推動我國數位轉型之任務,可望成為我國健康照護產業轉型的重大契機。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0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