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生命共好‧社區共樂」偏鄉在宅醫療的實踐路

好文分享|「生命共好‧社區共樂」偏鄉在宅醫療的實踐路
2022/07/01
作者/專欄

文/黃語晨 拾間文化專案經理

「阿公!我閣來囉!」推開病患家的大門,護理師親切問候著這週的健康狀況,手把手指導看護更換傷口上的紗布。在嘉義海線有這麼一群醫護人員,每天穿梭在蜿蜒的鄉間小路,只為將醫療資源送至就醫不便的病患家中…

共樂陪伴,讓偏鄉就醫不再是困難

近年來台灣所推動的在宅醫療,即是承襲著過去時代「往診」的概念,由醫師至病患家中問診,最大的不同是當代的在宅醫療更重視「Care(陪伴)」勝過「Cure(治癒)」,楊百文醫師認為:「醫療是需要,而非必要。」看醫生不只是為了「看」醫生,很多時候在生活上遇到的醫療問題、照護規劃乃至善終安排等等,都只是需要有人去解釋與引導,而在宅醫療便是為此而存在。

護理師拉著行動醫療箱,穿梭巷弄拜訪個案。護理師拉著行動醫療箱,穿梭巷弄拜訪個案。

「共樂居家護理所」位於嘉義縣義竹鄉,服務範圍涵蓋嘉義海線,成立至今兩年多,雖然夥伴不到十位,但服務內容卻囊括了居家護理、失智據點、居家服務、交通接送、長照A個管……等多元業務,創辦人郭芳雅護理師提到:「起初也沒想說能做這麼多,但從居家護理出發,以社區護理站概念經營,逐步著手就會發現每個個案都有不同的照顧需求,僅靠專業人員並無法滿足案家,因此才陸續衍伸出相關服務。」

目前「共樂」的服務對象除了由醫院轉介的個案,一大部分是來自病患家屬間的口耳相傳。過去在嘉義縣長照中心任職的郭芳雅護理師,選擇離開公部門回到家鄉義竹服務,自己照顧著鄰里中的長輩總是倍感親切,時常在服務過程中的閒聊,都會發現患者竟是家中某輩的遠親,當長輩握著她的手說:「還好你們有做這些。」那像是真的有照顧到家人般的感動,是與深處陌生環境的異地截然不同的。

有病患的日常血壓紀錄,護理師便能更有效觀察其健康狀況。有病患的日常血壓紀錄,護理師便能更有效觀察其健康狀況。

專業醫護協助照顧,讓患者多了在宅的選擇

對於許多慢性病患者而言,現行的就醫流程其實大部分目的僅為拿藥,但下床前往醫院的過程卻總是勞師動眾,子女必須特地請假陪同父母回診,抵達後又得費時排隊,而實際待在診間卻也不過片刻時間,且通常為了避免窺探隱私,醫師會避免多餘的問候,診斷依據也僅能倚賴數字報表及病患、家屬的口述,因此傳統的醫病關係便在無形中成了物質交換的流程。

楊百文醫師提到:「家是每個人最隱私的空間,當我們走進病患家中,你就能了解這個家庭的照顧支持系統狀況,很多在診間裡想破頭的問題,當你走進病患家中,就能馬上了解問題所在。」也許在醫院能快速診斷每一個病患,但真的走進家中,才能完整地與照顧者討論患者適合的「生活」,那像是真的在關心一個人,從醫病的緊密程度便能感受其差異。

病患家中的客廳角落,打開電腦即是辦公空間。病患家中的客廳角落,打開電腦即是辦公空間。

但在宅醫療事事得自己來,醫護只是協助與指導的角色,因此很多家屬評估後還是得選擇在醫院中照顧。郭芳雅護理師也認為:「在宅只是一種選擇,很多病患我們也是會建議得回醫院觀察,在家中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了解病患與家屬的需求,也得事先預期所有可能會在家中發生的狀況。」患者回家後的康復程度很大關鍵取決於主要照顧者,耐心與體力是必要的,因為不像在醫院能及時觀察,如果有任何狀況都得由照顧者主動提出,此時護理師的職責便得擔負起陪伴與指導的角色。

偏鄉照顧資源少,陪伴與指導更成關鍵

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尤其匱乏,獨居、老老同居或僅有外籍看護照顧成為了常態,如此環境能有專業醫護到家中服務是何其珍貴,護理師會向照顧者傳遞衛教觀念及基礎護理的操作,也許得花相對在醫院內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但在過程中只要看見照顧者的進步,就能在患者身上有明顯的改善。

老老照顧更需要居家醫療或居家服務的陪伴相助。老老照顧更需要居家醫療或居家服務的陪伴相助。

許多外地的親屬也會透過LINE等通訊軟體詢問護理師當日至父母家中看診的情形,有時緊急狀況也會即時線上提出,不過很多時候的緊急是因為不了解而過於慌張,經護理師的耐心解釋後便能獲得應對方法;如此服務雖然貼心,工作內容卻很難具體化,以現行健保制度下並無法做到相對的支持,面對角色職務的轉換,郭芳雅護理師也分享:「護理師在醫院的角色是執行與待命,但在居家護理中卻得擔起指導與陪伴的工作,在協助串連醫療與長照資源的過程中,看見個案疾病獲得控制,或案家照顧得更加得心應手,那種成就感是相較醫院更多的。」

更多人的參與,讓在宅醫療不再只是理想

在宅醫療在現行的高齡社會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更貼近家庭需求的照護能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次數及相對成本,但如此服務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楊百文醫師提到:「在宅醫療並非為了取代醫院的照護模式,而是提供病患另一種照護模式的選擇,藉由專業人員的協助,連結醫療與生活,讓醫院照護的品質可延續到家庭生活中,提昇居家照護品質,減少不必要的醫院往返與住院需求,期待能成就在地老化、居家安寧的目標。」

了解居家照護環境,更能視其所需提供實質建議。了解居家照護環境,更能視其所需提供實質建議。

理想上的在宅醫療必須是在地醫護、在地照顧,雖然不可能完全取代醫療院所的功能,但就像舊時村莊中的小醫館,當與居民有更深度的連結,由在地而生的照顧支持系統相互照應,才有可能在必要時提供更即時且需要的服務。在宅醫療行動才剛起步,直至完善也許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不只是醫護,在地的參與更是推動的重要力量,期許在這路上能有更多人一同實踐,那不該是誰的使命,而是關乎著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本文獲拾間文化授權刊登,原文:「生命共好‧社區共樂」偏鄉在宅醫療的實踐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