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機構服務從「貼心」出發 參考PEAP改善讓環境煥然一新

2021/12/15
作者/專欄

為了改善長輩在照護機構的活動環境,讓生活環境更舒適,雲科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曾思瑜14日在國衛院演講時建議,可參考日本PEAP照護環境評估量表,以系統化模式找出機構的問題和解方。她推出U-Workshop工作坊,探討對高齡者的環境支援,並以改善嘉義聖馬爾定護理之家做為實例。

讓長輩適度活動也要注意移動安全

以台南地區三家自費安養設施-台南老人之家、長青老人公寓、關廟悠然山莊為例,曾思瑜研究自費安養設施高齡者(健康者)休閒行為的活動領域。本計畫共訪談61位長者,依照身體機能狀況、活動範圍分類,最後以三角圖形分析其行為分布。結果顯示大部分長輩分成兩群,約4分之1比較常待在社區活動,另有3分之2的人喜歡往外跑,因此業者可以規劃每週一次戶外活動。

日照中心中高齡者行為特徵與活動規模之研究,以A和B兩間日照作為對照組。硬體空間設備與面積:A日照活動區132.2平方公尺,B日照78.26平方公尺。A日照收容18人,B日照收容15人。研究結果顯示,A日照最常進行大規模(13人以上)人數活動,B日照最常進行中規模(7-12人)人數活動;由於B日照活動空間小,要多花時間移動到別的場地,過程中要更小心安全。

PEAP照護環境評估量表助攻優化機構空間

參考日本PEAP照護環境評估量表,探討改善公共空間,曾思瑜以嘉義聖馬爾定護理之家為例,研究失智症高齡生活者的行為,找出他們最常去的機構內地點,優化環境。

參考日本PEAP照護環境評估量表,探討改善公共空間。(圖片來源/曾思瑜)

根據研究顯示,能自己行走的失智長輩,活動模式分為兩點徘徊型、多點徘徊型、自主運動型三種。坐輪椅的長輩活動模式分為多點徘徊型、自主運動型兩種。躺床的長輩由照護員定期推床位到房外走走,讓他們聽聽大家的聲音、刺激腦部神經活動。研究圖表紀錄他們最常行走的路線,找出重疊度最高的幾處公共空間,並邀請專家到現場視察,探討院內有哪些可以問題可以改善。

曾思瑜以U-Workshop工作坊著手改造計畫,從社會、物理、營運等多面向設施環境角度切入,探討對高齡者的環境支援。該計畫以照護員為組織架構的中心,加強其對環境的理解,學習改變環境與照護技術,以改善環境品質,提升使用者對設施服務的滿足感。

此外,透過「標題卡片評估卡」標註問題,檢討改善的優先順序,依據重要性和滿足度逐一分類,並利用入居者生活模擬紙列出要注意的事情,讓個案、家屬、工作人員凝聚共識,進而推出環境空間優化的解方。透過系統性的方法,嘉義聖馬爾定護理之家如今將空間營造的更為舒適溫馨,也更貼近設施使用者的需求。

更多照顧產業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照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