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在社區|和鄰居護所-結合咖啡館與書店 打造多元生活照顧

照顧在社區|和鄰居護所-結合咖啡館與書店 打造多元生活照顧
2021/08/30
作者/專欄

文/趙敏

建構良好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需要了解在地需求。和鄰居家護理所以醫療照顧為基礎,經營3個社區據點,提供照護諮詢,讓居家醫療照顧緊密銜接長照,落實社區照顧守護,協助長者安心終老。

結合在地資源 長照據點多元呈現

長照2.0服務樣貌日趨多元,和鄰居護所與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攜手,開創社區長照的創新模式,目前和鄰經營3個「有FU長照站」,作為社區的照護諮詢平台。這3個據點為鶯歌和鄰照顧諮詢bar、樹林和鄰銀光咖啡館,以及將在新店開幕的銀光咖啡書屋,分別是不同的類型方式,成為社區長照窗口。

以鶯歌據點為例,不少在地人想回饋社區,和鄰居護所結合當地資源與文化,除了據點站長由在地人擔任,較能瞭解社區的需求,也嘗試與周邊合作,互相支援。例如:和鄰訓練衛生保健志工、陶博館培育經驗豐富的文史志工、鄰里內亦有環保志工,這3類志工中,有些人會做皮包、寫書法、做餅乾,就在據點貢獻所長,邀請長者來參與活動。

照顧在社區|和鄰居護所-結合咖啡館與書店 打造多元生活照顧
和鄰居護所與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攜手,目前和鄰經營3個「有FU長照站」,作為社區的照護諮詢平台。(圖/和鄰居護所)

談到經營社區的關鍵,「我們做的是服務『人』的事業,必須放掉專業的本位主義,加強各職類的溝通和尊重。」和鄰創辦人邱青萸分享累積的經驗。

為了設計融入長者生活的長照服務,團隊必須橫跨不同專業。和鄰據點業務教練、護理師梁詩怡就常跟不同據點的站長(照服員擔任)討論與規劃活動,他們曾和營養師共同設計適合糖友和高血脂長者入口的點心,更重要的是,讓長者自己動手做。

「動手做可以讓長者練習手部的精細運動,增加社會參與,也能促進腦部活化。」邱青萸說,雖然這些活動設計吃力不討好,有些甚至不在長照給付內,卻是很重要的照顧工作。

跨域銜接整合 打通照顧服務的關節

最初,和鄰投入社區服務的契機,是希望銜接居家醫護和長期照顧,讓個案在熟悉的地方生活。

梁詩怡曾照顧一位洪奶奶,因吃不下而到醫院裝鼻胃管,但奶奶經常覺得不舒服而自行拔管。她和家屬溝通移除鼻胃管後,銜接奶奶到鶯歌的據點,並著手訓練吞嚥能力,營養師協助調整飲食配方,採取「少量多餐」,逐漸改善進食問題;有了體力後,奶奶能坐輪椅外出散步,或來據點與其他長者下棋、手作畫畫。奶奶在去年離世,但最後一段時光有機會回到社區、在地安老,也從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政府應該打通關節,在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給予支持。」邱青萸舉例,安寧照顧或重症出院的個案,現階段很難有跨域、跨社區照護的團隊能銜接醫院照護,或及時到院交班和交接照護。

「政府應該打通關節,在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給予支持。」

邱青萸提到,不少剛出院的個案,在返家第一天就會出狀況,然而,等待服務進場又需要幾天的行政作業時間,反而錯失了衛教和照護的黃金關鍵期,再住院率增高。因此,若是疾病較複雜或需要特別留意的特殊個案,一確定出院日期,和鄰就直接安排居家護理師和A個管員與家屬溝通,了解個案需求,讓等待服務的空白期縮短,迅速銜接照護。

居家照顧整合的軟體重要性

過去,居家護理師因著重管路照護,未能照護到個案的其他需求,如壓瘡,常被揶揄為「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護理師」。邱青萸抱不平地說:「居護人員進去服務被政策的框架限制、彈性低,好像換管比較不會出錯;但需要動腦花費時間的工作,例如:多為個案思考提升照護品質或衛教溝通評估,健保給付卻僅有更換管路的近三分之二。」

居家照顧整合的「軟性投資」重要性,不亞於整個臺灣的居家社區長照機構布建。

邱青萸認為,居家照顧整合的「軟性投資」重要性,不亞於整個臺灣的居家社區長照機構布建。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資料,需要健保居家照護的個案,幾乎99%都具長照2.0申請的資格,也是未來最可能進出醫院和需要長照機構式照護的族群。目前許多公會、學會已在整合共識,希望政策能在可提升品質處給予誘因及鼓勵,整合跨專業團隊銜接醫療和長照,照護品質就有機會提升。

照顧在社區|和鄰居護所-結合咖啡館與書店 打造多元生活照顧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4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