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運用自主生活卡 啟動生活的自主性

【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運用自主生活卡 啟動生活的自主性
2021/08/20

文/林佩萱-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第1屆專業發展會委員、康齡永安居家物理治療所院長。

許多需要長期照顧的個案,在恢復日常生活獨立的過程中,即使有醫療的介入,個案自身及照顧者都仍常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當醫療人員詢問:「您期待的目標是什麼?」,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說起,更不曉得如何與專業醫療人員溝通。而透過「自主生活卡」的輔助,將協助個案與照顧者找出最想改善的具體項目,重新建立有品質的日常生活。同時專業人員也可從中了解個案的需求,幫助設定更生活化的目標,並將建議的活動融入到個案的日常生活作息中。

自主能力卡 找出最想改善的生活能力

「自主生活卡」包含自主能力卡及生活作息卡2 組卡片。其中,自主能力卡共有6 大需求項目,分為身體移動、與人互動、室內日常活動、戶外日常活動、個人衛生、人身安全,透過選擇卡片知道使用者比較關注的面向。此卡片的研發是參考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ADL )、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設定的照顧問題清單、生活品質問卷內容設計而成,希望能全面性納入所有可能的需求,提供個案或照顧者挑選出最想要改善的生活能力,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專業人員的意見。

生活作息卡 將練習融入日常作息

【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運用自主生活卡 啟動生活的自主性
治療師引導個案使用自主生活卡。(圖片來源/林佩萱)

而生活作息卡的研發概念,衍生自「作息本位模式(The Routines-Based Model )」,此概念應用在早期療育中,有非常卓越的成效。 本組卡片包含了「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藉由卡牌排列出一天中的生活作息,能顯示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困難及更深入的細節,並將練習及學習融入日常作息中。

以疾病治癒的觀點來說,專業人員一般從第三方觀點來給予復健訓練的要點,主要增進身體功能與活動的能力,卻鮮少發掘個人習慣、興趣,甚至於幫助個案發掘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以生活照顧的觀點來說,專業服務須從第一人稱角度來透視個案的生活情境,幫助個案挖掘潛能,提升自主生活能力,讓個案能執行「對自己最重要」的日常活動。

適用各年齡層失能者

「自主生活卡」適用於各年齡層的長期照顧需求個案,以下舉2 個案例:

案例1:66歲中風1年的個案,曾說到醫院復健都做差不多的活動,對家中的活動功能也沒有什麼幫助。透過使用自主能力卡,個案自己選擇3張最想改善的活動,能夠從床面起身坐立、能自己騎車、能自己走路。

針對「能夠從床面起身坐立」必須注意評估寢室的床及環境,原來個案的床面太軟、沒有扶手、起身地面沒有止滑,因此給予加裝扶手、地板止滑墊以及練習起身步驟的建議。

針對「能自己騎車」項目,原來個案希望能被機車載出門,因此建議練習跨步坐上家中的摩托車,並加強扶好坐穩的安全性。

而針對能「自己走路」這個項目,觀察個案家中環境及輔具,可試著讓個案手拄四腳拐杖在家中繞著餐桌走一走,或是去庭院幫忙澆澆花。

以生活照顧的觀點, 專業服務須從第一人稱角度來透視個案的生活情境, 幫助個案挖掘潛能。

案例2:14歲腦性麻痺的個案,主要照顧者為媽媽,希望能提升個案的日常生活能力。透過使用生活作息卡,個案排出一天的生活作息,認為自己執行上最困難的是上學、洗碗、摺衣服,完全沒問題的是吃晚餐。

經過詢問,個案覺得上學困難之處在於戶外長途行走很趕以及疲累,給予的建議包括使用輔具、漸進式練習走遠以及時間掌控的建議。針對洗碗、摺衣服,經評估問題點在於步驟不熟悉,透過實際操作給予步驟提示、加強訓練其手部肌群協調性,以及肯定個案其他項目的表現,提升個案自信,進而願意去練習覺得困難的項目。

「自主生活卡」最終目的為引導個案發掘出自己真正想解決的生活問題,不再只讓專業人員單方面決定如何解決被服務個案在日常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個案及照顧者可以透過卡片主動與專業人員討論想改善的目標,雙方更能有效的達成共識。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4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