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3年達成全國41處

國健署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3年達成全國41處
2021/02/25
作者/專欄

據推估,台灣目前約有29萬名失智者,有8成5的失智者居住在社區,且多由家庭照顧。但因社區民眾對失智症缺乏正確認識,時有發生不友善對待失智者及照顧者之情事,公部門與民間近年積極攜手倡議,讓民眾正確認識失智症、協助與關懷失智者及其家庭,讓他們在社區能被了解、尊重與融入社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開始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從一開始的4縣市、2019年9縣市,到2020年全國22縣市都已加入。國健署指出,失智友善社區以跨局處方式、鄉鎮市區為範圍,結合友善天使與組織,並透過多元課程及行銷活動,提升民眾對於失智症正確識能及友善度。累計至2020年底,全國建置41處失智友善社區、辦理課程及活動觸及民眾超過126萬人次、招募41.5萬名失智友善天使(居民)及9,200家友善組織,連結成社區資源與支持網絡,主動關懷並協助失智者及其家庭。

善用智慧科技

除了傳統的辨識手鍊,近年許多縣市也藉由智慧科技協助,加速友善環境的營造。

如嘉義市政府將智慧定位技術融入平安符及十字架,讓虔誠信仰的長者不再忘記隨身攜帶,也讓平安符發揮更深一層的保安功用,再搭配「守護嘉憶人APP服務系統」及強化「智慧物聯安全網」,以守望相助智慧化照護失智長輩;臺北市政府引進科技介入失智照護服務,發展「Line智能機器人」提供即時正確識能及生活資訊的詢答服務,透過「雲端醫院APP系統」提供檢查、用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資訊,並首創「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結合定位裝置,提供被動式定位協尋服務,讓失智長輩更快速被尋獲;雲林縣則藉由IoT(物聯網)感測器技術,推動「天倫D+卡」,鼓勵長輩及幼童配戴,不僅可遠端紀錄行動軌跡,如離開守護範圍主動發送警示,讓家人透過線上平台即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