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照顧難普及 原照會:重視原住民族的照顧需求

原鄉照顧難普及   原照會:重視原住民族的照顧需求
2020/12/11
作者/專欄

長照2.0推動至今已三年,全台的服務人數在今年8月突破23.3萬人,但有三分之二有長照需求的族人未接受服務,顯示原鄉照顧有大幅的改善空間。台灣原住民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簡稱原照會)與立法委員陳瑩、伍麗華合辦「長照大失靈 漏接真失能——失能長照2.0記者會」,彙整先前巡迴全台所收集的原民長照問題,呼籲政府重視不同族群需求,透過解決原鄉機構布建、增設全日家托、放寬機構負責人等措施,讓中重度失能的族人獲得完善的照顧服務。

「原住民健康照顧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原照會理事長方惠恩表示,自長照2.0推動以來,除了健康與亞健康的長者接受服務外,然失能、身障的原民照顧權益卻受忽視的,政府尚未對此提出有效政策。根據衛福部的長照推估人口計算,今年6月原民長照需求人數約兩萬人,僅有6.6千人使用長照服務,三分之二失能者被排除長照服務外。原照會表示,原鄉存在照顧服務無法普及及弱勢失能照顧不足的困境,亟需政府部會正視解決。

原鄉機構開不出來 服務難以普及

方惠恩分析,原鄉機構無法普設有兩大原因,一是原鄉建物結構安全鑑定成本高,難以設立社區式長照機構;二為原鄉專業人才外流,但機構負責人資格限制嚴格,以致於長不出社區和居家式長照機構。

原照會要求,衛福部重視原鄉不正義問題,原鄉土地建物不合法問題不應轉嫁給原住民族,應針對結構安全鑑定費用給予補助,解決原鄉設立和營運長照機構成本問題。對此,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目前政府積極朝「一學區一日照」布建,建物結構安全鑑定費用應可納入布建費用中,這部分會再研議。

在機構負責人資格限制部分,儘管在原鄉開設居家式長照機構、家庭托顧相對容易,但兩項機構負責人皆需有長照相關機構的工作經歷,不過原鄉留缺乏專業人才,加上文化健康站和據點的服務年資不被認定為長照經歷,因此機構難以設立。原照會建議,先放寬原鄉地區機構設立人力資格標準,將文健站的服務年限納入機構人資認定,並輔導取得照服員資格後,進用後給予專業訓練。

對於是否放寬文建站服務年資為長照經歷,周道君認為,相較於文健站以照顧健康、亞健康長輩為主,居服和家托的工作性質不同,勢必要在兼顧照顧品質下做考量,這部分須有完整的配套。

推全日家庭托顧  支持中重度失能照顧

中重度失能者需要喘息式和機構式服務,但目前面臨原鄉未設立照顧機構,或是原鄉有設立機構,可公費床位有限,部分原民難以負擔。原照會建議,衛福部在原鄉地區擴大12小時家托的服務,以「全日家庭托顧」來取代機構式服務,落實中重度失能長者在地老化的目標。

對此,周道君回應,家托確實是原鄉常見的照顧型態,不過若要設立全日型家托模式,就與住宿式機構類似,需考量人力配比、消防公安、空間規劃等眾多要素,長照司這邊需妥適規劃,才能提出兼具照顧服務與品質,以滿足原鄉需求。

除了關注失能長者的照顧外,立法委員陳瑩也建議,衛福部應著重原住民長者的失能概況分析,目前原住民族有失能年齡低、失能比例高的狀況,但相關研究資料不充分,無法對症下藥,做更健康、有效的預防介入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