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 精準運動復能成良方

「肌」不可失  精準運動復能成良方
2020/11/30
作者/專欄

據推估,台灣約有30 萬人罹患肌少症,而肌力不足常常是跌倒主因,一旦跌倒,常常是進入失能階段的起點,對政府長照成本、個人晚年生活影響重大,不得不及早預防。

為增加肌力,適當運動是最根本的強身之道,但效果評估、特定部位加強訓練並不容易做到。現今不少運動與復能設備結合感測技術、物聯網與人工智慧,長者使用完設備後,可立即產生肌力狀況的評估表,還可根據生理數值與運動使用紀錄,讓長照業者衡量運動效益,有發展特色與加值服務的潛力。

綜合阻力訓練機

阻力訓練機是最全方位的肌力提升設備,整組包含6至10 台設備,可鍛鍊上肢(手背胸肩)、下肢(臀部與腿部)與核心肌群,針對銀髮族的特性與需求,更有低負重、安全、強化日常生活肌群等特色。

例如真醫健康依照加強訓練的肌力功能,來設計運動設備,如:等速扭腰訓練機,可增強側身力量,加強床上翻身及側身取物的力量。

仁人醫材與高登智慧科技皆開發客製化的環狀訓練器材,可依個人的生理狀況,產生上肢、核心、下肢能力評估報表及合適運動方案。相關資料會儲存在雲端,長者下一次運動前登錄就能按客製化的課表操課,物理治療師也能於後台掌握效益,調整訓練強度。

運動結合認知遊戲

為了激發長輩的訓練動機,近年也有許多遊戲結合運動的器材,也可設計分組對抗賽,讓歡笑充斥長照機構。

基赫科技的「雙重任務訓練機」,藉由類似「紅白舉旗遊戲」的口號命令,來訓練長輩的反應力。沛得適推出「虛擬互動式復健系統」,免穿戴任何裝置就能多人站在電視前玩遊戲,照護者可依平衡、關節活動、肌耐力等訓練目的挑選遊戲類型,增加趣味性。

復能評估裝置

對於腦中風患者、關節骨折與脊髓損傷患者等嚴重失能族群,也有科技業者與復健師、物理治療等專業團隊合作,開發復能評估系統。相較運動器材強調訓練次數,復能裝置更在意「關節活動角度」,藉由精準的感測裝置,提升復能品質與效果。

以協助「中風者復健」聞名的台北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與晶翔機電合作開發「復健動作評估系統」,相較以往用眼睛觀察,治療師更能掌握學員細微動作的進步、復健姿勢是否到位。仁寶電腦則開發「智復寶」,復健資訊還能與醫院或治療所串聯,遠距掌握長者在居家或機構的訓練姿勢,隨時調整運動內容。

透過機器視覺捕捉活動中的身體骨架,長庚大學開發「bodyGo 身體功能評估系統」,長輩不需穿戴任何裝置,也能藉由3 公尺折返走、5 次坐站、心肺適能等動作評估銀髮族身體功能性。

而藉由復能設備輔助步行案例也不少,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便導入外骨骼機器人,協助無法腿部無力的長輩下床練習走路,發現長輩的行走訓練動機加強,訓練更有效果。

沒有單獨一台設備可以包辦心肺、肌力、柔軟度、平衡協調等所有訓練項目,應視需求搭配多元的設備達到最佳的復能效果。除了考量成本、空間,使用時更要注意安全性,並搭配健康促進活動讓設備發揮效益,實現「要活就要持續動」的目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第10期創新長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