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的整合:盛弘推AI健康雲 個人數位健康資料庫帶著走

數位轉型的整合:盛弘推AI健康雲 個人數位健康資料庫帶著走
2021/10/08
作者/專欄

後疫情時代來臨,健康管理成為新常態。打破過去健康數據分散與碎片化的窘境,今年第4季,敏盛醫療體系旗下的醫電數位轉型公司,將攜手體系的敏盛綜合醫院、躍獅連鎖藥局與哈佛健診共同推出「數體健」APP,透過串聯及整合個人健康與醫療等數據,打造可以隨身帶著走的個人健康資料庫,讓每個人都有一朵屬於自己的「AI健康雲」。

智慧整合與數位串聯是健康照護的最後一哩路。坊間健康相關APP不勝枚舉,光是你我的手機,可能就有穿戴裝置、運動數據、醫療資料、慢性病處方箋領藥系統等多款APP,而每個APP各自記錄,連當事人也無法整合自己在各個APP的數據資料,更甭提應用這些資料進行「健康管理」。

數位整合串聯產業「斷鏈」

觀察國內大健康與照顧產業,曾經任職資策會、盛弘醫藥數位轉型中心副總經理何偉光指出,產業「斷鏈」的2個現象,一是照顧產業的碎片化,「這很像街上開了很多商店,但還沒有形成商圈,因為缺乏一個可串連的機制。」另一個現象是「重複性」,廠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重複性過高,尤其台灣長期照護政策是建構在政府給付的基礎上,許多服務的設計思維普遍從「符合給付」的概念去設計,忽略使用者需求,反而阻礙了產業發展。

產業「斷鏈」需要整合與串聯,而這也是業者嗅到的商機所在。

產業「斷鏈」需要整合與串聯,而這也是業者嗅到的商機所在。盛弘集團近年積極跨界轉型,除了原本的地區型醫院──敏盛醫院,近年亦併購躍獅連鎖藥局、哈佛健診中心,成立盛雲電商平台,而為進一步鏈結集團資源與服務,去年再成立「醫電數位轉型公司」,便是著眼於精準健康生態圈的數位平台與驗證場域。

「需要有一套系統,收集更多、更完整的日常生活相關資料,」何偉光指出。提到健康資料,許多人馬上聯想到全民健康保險「健康存摺」登錄的就醫資料,但從生命歷程來看,「就醫」佔人類生活的比重相對為低,更多與就醫、健保無直接相關的健康資料,例如:歷年健診報告、基因檢測、生理量測、藥局服務、運動數據等自費或健康促進的數據卻未包含在內。「這些看似瑣碎、不連貫的資料,經過時間軸的發酵,就會形成有價值的健康管理數據,值得有系統的收集與累積。」

建立個人健康圖譜

創造以「人」為中心的數據價值。後疫情社會,醫院去中心化的時代來臨,社區藥局透過科技輔助,結合藥師與營養師的專業,以及生理量測等多元服務,在社區健康照顧的角色提升。躍獅連鎖藥局總經理陳美孜指出, 透過數據的串聯,才能知道歷程的改變,「我們想做一個健康圖譜,一個人一朵雲,從搖籃(出生)到墓園(死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健康圖譜。」

「資料的串接,除了數據的收集,資料來源的多元性與場域,也很重要,」

「資料的串接,除了數據的收集,資料來源的多元性與場域,也很重要,」陳美孜指出,大型醫院擁有龐大的資料量,但資料屬性以「醫療」為主,惟從健康促進的角度來看,收集個人數位健康資料的場域應更多元,例如涵蓋醫療、健檢、社區藥局等多元管道,利用大數據和資訊技術的應用與媒合,產生更多創新應用。

何偉光以保管箱的概念來解釋,「這些資料屬於個人,從系統角度,把它變成一個『雲』的保管箱,就像我們在銀行租借的保險箱,代為保管個人(健康)資料,但保險箱的擁有者仍在租借方。」

透過系統串接,從源頭著手,例如串聯生理量測、血壓機等設備廠商,對接API,直接將數據連結至後台「雲」保管箱,存入健康資料,何偉光說:「就像餐飲店的POS機,一掃就可以隨存、隨取。」他也強調,透過APP平台,未來更可進一步串接至其他系統平台,找營養師、運動教練、健康諮詢等健康促進方案,形成大健康平台,打造個人化精準照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5期創新照顧雜誌

更多照顧產業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照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