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僖專欄】數位高齡社會醫療照護轉型之機會與挑戰

【李崇僖專欄】數位高齡社會醫療照護轉型之機會與挑戰
2021/05/28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展望未來 10 年的台灣社會重大趨勢與政策課題,超高齡社會的醫療照護體系無疑是無可迴避的重大挑戰。

尤其是近年來新生兒出生數急劇下降,去年首度邁入人口負成長,2020 年人口總數 2,356 萬 1,236 人,比 2019 年減少 4 萬 1,885 人,年減0.18%。故未來將面臨高齡少子化社會之危機,是國家社會的重大挑戰。

但與此同時,隨著數位科技蓬勃發展也隱含了台灣迎戰高齡少子化社會的潛在機會,我們可將未來社會定義為「數位高齡社會」,此名詞同時蘊含了機會與挑戰,讓我們不會那麼悲觀,但也能清楚意識到我們必須掌握數位科技帶來的機會,才能回應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挑戰。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台灣在 2007 年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在 2017 年推出長期照顧計畫 2.0,目標在擴大服務對象、擴增服務項目等,以因應社會遽增的長照需求。

但長期照顧之財務結構不穩定,先不論長期照顧系統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目前是以遺產贈與稅及菸品稅之調增為來源,政府預算撥補為備援,缺乏永續營運之財務機制。雖有學者倡議應建立長照社會保險體制,但高齡少子化社會衍生的工作人口稅務負擔加重,也會使保費收入面臨成長之限制。

數位科技整合 欠缺政策協調

更深層問題是,目前我國在醫療照護體系之規劃陷入切割式的政策思維,缺乏「全齡健康」之政策觀點。會陷入此種切割式的政策制訂,有其歷史形成之背景因素,目前醫療保險為全民健保署主管,長期照顧為衛福部之長期照顧司主管,預防保健方面則又是國民健康署所主管,不同機關難以協調政策連貫性,此亦不利於推動總體健康政策之周延完整規劃。固然機關本該有所職掌劃分,欲將所有健康相關政策歸於同一單位主管並不可行,因此關鍵在於如何善用數位科技串接整合政策之協調性,此即為本文倡議「數位高齡社會」概念架構之原因。

 

 

關鍵在於如何善用數位科技串接整合政策之協調性

 

 

以高齡者經常面臨之醫養銜接問題為例,衛福部推出「復能多元服務試辦計畫」、「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等,立意良善且對策可行,然而機構間資訊傳遞仍受限於平台建置不佳與法規障礙,以致長照人員對於使用長照服務之個案已住院並不知道(醫院受限個資法與醫療法未必會通知長照機構),而醫院端也不會知道個案正在使用長照服務,往往必須到了長照服務人員做專案家訪階段才會知道狀況。

若連入院出院的資訊銜接都如此困難,更不難想像政府近年推動的「精準健康平台」所設想的全方位整合健康相關資訊進行分析與預測管理,需要處理多少法規修訂與行政協調工程?客觀上目前數位科技應用已成熟,運用數位科技與資訊平台本應可有效整合各機關之資訊傳遞與政策協調,但政策落實上總是缺臨門一腳。

科技應用與數位治理政策

而在日常之自主健康管理而延緩失能,數位科技若能發揮其功能,則減輕長期照顧之負擔。目前逐漸普遍使用的穿戴裝置量測生理數據,多半未能傳輸到醫療照護服務端,即使有傳輸也無法整合其他個人資料進行分析(受限於個資法),因此對健康管理與健康行為促進之功效有限,更遑論在就醫時獲得精準診斷治療之效果。

而就長期照顧端之照顧模式本身,許多人在心態上排斥機構型照顧服務而偏好居家型照顧,更需要透過數位科技強化遠距照護,在居家型照護模式中達到整合性醫療照護之宗旨。

在數位社會與高齡少子化社會同步發展的時代中,對於數位科技應用及其對應的數位治理政策,實應有全盤之檢視與規劃。因此各國皆強調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政策之重要性,積極盤點法規與推動社會觀念之進展。

所幸我國即將設立數位發展部,期望此部會之成立可有效整合各部會之業務職掌,達到數位高齡社會的全齡健康理想願景。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3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