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專欄】基層照顧需要質疑和對話素養

【周傳久專欄】基層照顧需要質疑和對話素養
2019/11/20

最近,一名公立安養機構照服員接到營養師指令,因為去了其他機構考察,決定調整管灌之後的每次給水量,從100c.c.變成50c.c.,照服員們就根據交代,把管灌長輩都改成餵食後補充開水50c.c.。

以一般需要管灌者每日生活所需水量,每次給水100c.c.都可能不足,更何況50c.c.?這對長輩健康不利,發炎等問題更難改善,對促進排便也不理想。其實,任何人若無足夠水分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何況無力自主維持健康的人。但目前照服員養成和機構內的工作文化,面對飲水量更改的要求,視同命令照辦,似乎不太容易有反思的對話空間。

事實上,營養師也可能考量到有些長輩腸胃不好,若灌食後一次喝太多水,可能造成胃部有壓迫、下垂的不舒適感,也可能希望把飲水分散於其他時間協助。

圖片來源/PhotoAC

清潔該用牙刷還是紗布?

另外有一例,有位牙醫到安養機構教導口腔清潔,叮嚀照服員要用牙刷才能徹底清潔。但在這位牙醫來之前,另外有位護理博士也受邀來教導口腔清潔,主張用紗布清潔,這位牙醫很堅定要改,不然會有衛生風險。幾天後,護理博士來了,看到照服員因牙醫建議改變對住民口腔清潔方式,很不高興,揚言若再用牙刷,而不照原先教導的紗布清理,以後就不來指導了。又隔幾天,牙醫又來了,繼續曉以大義式的誠懇勸說使用牙刷。照服員無奈以對,凡護理博士來,就把牙刷藏起來,牙醫來再拿出牙刷。

其實,對無法自行清潔口腔的人,到底要用紗布?還是牙刷?也看個別情形。能確實清潔,在實際工作流程可行最重要。紗布和牙刷各有優點,靠紗布可能比牙刷清潔的好嗎?老人口腔黏膜薄,怎樣用牙刷不會弄傷?可以討論,可以觀察,可以就面對的對象來斟酌。照服員因訓練有限,面對護理博士和牙醫有高高在上學問,也不敢質疑詢問,不願交流,任那藏牙刷的戲碼持續下去,這樣對誰好呢?

另外還有個故事,在安寧病房內,照服員看到患者發抖而懷疑尿多,提醒護理師要導尿,護理師認為是腫瘤,照服員翻閱資料並詢問家屬,知道腫瘤不在腹部,以此告訴護理師,但護理師還是不接受,回答「學姊說是腫瘤就是腫瘤」。到底是護理師聽從學姐所言來落實專業和趨吉避凶的文化?還是護理師認為照服員不過就是受訓100小時的「幫忙者」,不足信任,我們不得而知。最終,幾小時後醫師來觸診才發現真的是膀胱太漲,導尿後才讓患者紓解。

圖片來源/PhotoAC

照護需要知識思辨跟專業溝通

照顧是門藝術,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才帶來自信,有良好的訓練方式能促成溝通合作,有成熟的價值教育,才能了解自己是誰以及職責所在,做患者的代言人。如今,我們的長照還在發展,因為起初制度設立和角色定位以致於照服員成為「快快學,快快拿證書」、「快快考,快快得丙照」的行業。不容易養成技術理論知識思辨的素養,很難與醫護人員有共同語言,難以形成真正的團隊照顧,這種現況若繼續下去,受害的被照顧者不知道有多少。

幾年前,荷蘭居家服務公司博祖克在國際間引起轟動,我們去考察的人不少,博祖克也來台灣也辦過好幾次講習,他們很看重照服員有效擔當客戶、醫師與各職種治療師的橋樑。

博祖克執行長告訴我,因為照服員有足夠的養成和經驗,當面對用藥或手術後返家等情況,凡客戶和家屬有疑問或心生緊張,照服員都能扮演橋樑,以不同語言協助兩造溝通、轉譯意見,這讓照顧服務更為穩定、可靠。可靠就是一種品質,對仰賴服務的老人尤其重要,無論在生理實質技術照顧和心理安全感都有幫助。

上述的各種情況,若我們的照服員養成時間和方式比照先進國家,才能有更多第一線服務者,敢於不作聽命機器,為維護病患權益,願意且能夠提出討論。照顧品質能有多少不同,可以想像,頻頻砸錢的長照,還可以結餘供下一代使用,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