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的新時代 | 失智培訓需更務實 提升專業刻不容緩

失智照護的新時代 | 失智培訓需更務實 提升專業刻不容緩
2019/08/29
作者/專欄

失智照護人力缺乏是長期之痛,監察院2017年的《失智量能調查報告》中指出:「失智症者需要長時間之陪伴及專業看護,較失能者更難照顧,未來勢必面臨照護人力嚴重不足之危機。」明確點出台灣整體的失智照顧人力急迫需要充實。

除了人力補充,如何提升照護專業也是重要課題。衛福部去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 便訂下2025年相關人員完成失智症相關訓練比例需超過50%,也期盼失智照護培訓普及化。然而,衛福部現有8~40小時不等的培訓課程,僅規範科目名稱、提供師資資料庫以及時數規定,但並無進一步的課程大綱、教材,業界人士反映失智照護須重視「實務演練」與「個案差異」,更需要持續性的進修課程。

一綱各表,百花齊放

「BPSD(精神行為症狀)所有老師都告訴你要轉移注意力,可是每個人適合的方式都不一樣。」健順老人養護中心主任、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常務理事李梅英點出失智照護最艱難之處,即必須仰賴個案生命經驗與喜好,才能找到最恰當的照護因應。

作為全台第一家失智專責機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2007年參與老福機構失智症照護訓練的規劃,當時便已納入學科與術科的比例要求,但她也坦言,學員最常回饋「實習天數要再增加」,加上現有課綱已使用超過10年,她屢屢建議衛福部應增設進階課程。

「目前資格認證還是在官方,大家會用這個做基礎,進階就是各自開。基本議題只能應付最基本的需求,現在有很多新議題變得複雜,像是安寧、吞嚥等。」王寶英說。

失智照護培訓 - 安可創新長照
照片提供 / 中化銀髮

重視實務操作課程

扎根於自費照護市場,中化銀髮很早就從市場關注到失智照護需求。中化銀髮教育訓練經理張文蕙則認為,公部門現有規劃僅有科目名稱跟簡單的指南,但關鍵還是在於講師能否針對學員需求差異化,應重視教課細節,如角色扮演、個案討論等實務操作。

2016年,中化銀髮成立對外培訓課程「金照學苑」,失智照顧課程更是搶手項目之一,邀請業界專家審核課綱,針對不同身分的學員,課程實作更將居家環境納入考慮。

增加誘因提升專業

目前在長照2.0給付中有「照顧服務員進階訓練加給」,入住機構者則補助家屬每月三千元,但業者都認為應更重視專業地位提升。王寶英認為,政府應考慮「多證照、多加給」,以實質鼓勵提升專業地位。為了提高誘因,中化銀髮也從四年前開始推動「專業分級、薪資分級」,居服員須接受相關培訓跟認證,才能接下失智個案,領到較高薪資。

中化銀髮更與引進日本專業證照的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合作,通過筆試與口試可獲得國際通用證照,中化銀髮副總陳佳雯也認為,國際認證能肯定專業,學習上也有激勵效果。

失智照護培訓 - 安可創新長
照片提供 / 中化銀髮

失能機構也避不掉

即便是在非專責照護失智的機構,也可能遇到失能長輩入住後罹患失智的狀況。「很多因中風造成血管型失智,也有長輩90多歲出現失智,我能叫他離開嗎?」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督導張妤安開始自尋出路,與長期合作的職能治療師趙崑陸共同開設課程,規劃為期十週、每次兩小時的「老玩童學堂」,給家庭照顧者、機構內照服員參與。張妤安也在每週例會以個案討論,播放國內外失智影片,以多媒體方式學習。她也呼籲公部門應增設失智照護的多語言版本,讓家庭看護工及機構內的外籍照服員都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