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的新時代 | 創新輔療對應個別需求

失智照護的新時代 | 創新輔療對應個別需求
2019/08/27
作者/專欄

失智症目前無法以藥物根治,不少研究都顯示,多元輔療方式與活動安排,皆是對失智症照護極好的方法。

顧娃娃喚醒母職記憶

「先試試看水溫,耳朵遮起來、頭抬高才能讓囝仔開始洗澡。」 母親節前夕,幾名「媽媽」一字排開捧著1600克重的娃娃,準備要替他們脫衣、洗澡、換尿布。這不是媽媽教室,而是貴族老人長照中心的「娃娃治療」。這十幾名有孫、曾孫的阿嬤們,手沒停下,嘴上聊起以前得用大灶燒熱水,照顧拉肚子、得麻疹的孩子,彷彿跌入時光隧道,結合觸覺刺激與懷舊治療,成為貴族阿嬤間最熱門的一堂課。

貴族老人長照中心督導張妤安受到做幼保的姊姊啟發,把原用於新手爸媽的娃娃帶到貴族,沒想到引發長輩們熱愛。有些家屬甚至委託她購買,常伴失智長輩身邊以穩定情緒,長輩們還會為娃娃編造生命故事,想像自己是受託照顧的保母。

「一樣是手部粗大動作訓練,有些人是丟球,但每天丟球也會無聊,重點在於如何創造參加團隊的氣氛。」帶領活動的職能治療師趙崑陸分析,透過團體動力維持、營造良善的社交氛圍,長輩可以因同儕協助變得更好。除了職能治療師的專長,第一線照服員的參與也很重要,必須讓活動帶領者知道各位長輩今天的情緒狀況、有哪些禁忌話題不能談等等。

懷舊治療是失智照護常使用的治療方法,貴族也曾以錄下生命故事回放作「生命留聲機」,但趙崑陸認為,懷舊治療引出的資訊,除了讓照護者對失智者的過往更理解之外,也必須讓長輩重新組織、釐清過往記憶,對於長期記憶也很有幫助。

趙崑陸提醒,失智長輩同時擁有生理與心理的障礙,除了活動難度要謹慎設計,也要營造長輩願意配合的氣氛,讓他覺得有安全感。釐清長輩抗拒參加活動的原因是情緒問題?還是理解困難?對症下藥找出解決辦法,才不會誤解導致長輩喪失動機。

失智創新輔療 - 安可創新長照
憑「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可免費參觀國立台灣博物館。(攝影/邱彥瑜)

逛博物館也能治失智

從五月底開始,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看失智門診的病患多了一道新處方——「逛博物館」,這是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跨界合作推出的「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

「因為病患家人拜託我叫媽媽去運動,我還寫過『每天要走一萬步』的紙條!」規劃此一處方箋活動的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笑稱,他觀察到許多長輩不願意出門,家人也怕長輩走失。

「處方就是病人一定要做的,還會要求拍照回來交作業。」劉建良解釋,這道處方箋就是非藥物治療,讓長輩「聽醫生的話」,只要醫師判斷為疑似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等級CDR0.5),就可以開立「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就是希望家屬能跟長輩一同參觀,「有失智的阿公阿嬤因為展覽主題勾起回憶,還可以教孫子、講故事。」劉建良認為,逛博物館不僅能讓長輩走出門運動,還可以動腦,增進長輩的語言表達能力,改善行為問題,也促進家庭跨代交流。

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感官刺激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音樂、藝術、香氣、寵物、閱讀繪本,甚至化妝治療都是結合生活與感官刺激的療法。誠馨日照中心曾試過讓長輩拿鍋碗瓢盆敲打,發現反應不錯,後來引入每週一次太鼓課程,聲音大、律動性高,長輩參與度也高。

不過,並非所有方法都能一體適用,張妤安笑說,貴族部分長輩就對音樂無感,藝術治療則讓沒有畫畫天分的長輩有挫折感,近期國外也興起「學習治療」,貴族也在考慮引進,但只能提供給教育程度較高的長輩,顯示失智照護重視「個別差異」,必須根基於個人生命歷程找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