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照護|回到「本來的生活」的照顧

創新照護|回到「本來的生活」的照顧
2019/04/24
作者/專欄

撰文 / 林金立

83歲的杉山金幸先生,很有活力的在田裡面工作,還指導社區民眾與機構人員種出大又美的蔬菜,記者相當欽佩說:「您真是一個真材實料的專家啊!」杉山先生得意地說:「務農生活60年啦,講這是實力,也沒錯啦!」只要一談起種田,他顯得元氣又得意。看不出來一年多前,他還是一位臥床無法行走的失智患者,無法辨識時間。而這一切的改變,正從發現杉山先生還記得種菜的事,讓他下田開始。

這是日本NHK報導「葵照護」機構的真實故事,一定有很多人猜機構裡面是否有頂尖的復健治療設備或專家?其實不是,他們只是讓他從床上起身開始,再慢慢進步到能坐下、站立、用輔具步行。做這些努力的目的,是因為杉山先生想「在自家附近的社區散步」,這些服務主要都在介護士(照顧服務員)的日常照顧中進行,當可以行走後,進一步跟杉山先生約定來日照中心「喝個茶」再回家。之後發現杉山先生對「到菜園」這件事特別有記憶,因此在機構裡面,運用空地打造菜園,讓他每日下田,鄰居與機構其他長輩也加入,杉山先生變成指導者。雖然他仍是一個失智症患者,可是能夠做的事變多,自理能力恢復大半,生活變得規律,不僅照顧負擔減輕,在種菜這件事上,杉山先生甚至是一個有生產力的專家,而不是一個被照顧者,畢竟他務農超過60年,種菜是他「本來的生活」,很難忘記。

這樣的照顧方式就是「自立支援」,跟一般照顧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強制要長者配合作息與規矩,而是積極發現他喜好、期待與還能做的事,然後鼓勵、支持,跟他一起實踐。因此照顧計畫不再是「每天走30公尺」、「復健一小時」,而是變成實踐「在自家附近的社區散步」,來葵照護「喝個茶」再回家,「到菜園種菜」,這些都是他「本來的生活」。而這種熟悉感,以及動作的熟練度,會讓他們的成就感與動機增加,成為自主的動力。

每一個長者都有豐富的人生經歷與記憶,這些總和形成獨立、獨特的個性與生活方式,若用一套標準做法來規律他們的生活,通常遇到的情況不是喪失動機、就是躁動反抗,反而增加照顧的難度。

回歸生活照護 - 安可創新長照
照片提供 / 林金立

雲林同仁仁愛之家一位老先生,剛入住的時候,行動與認知能力都不佳,血壓不穩,常會暈眩容易跌倒,心情鬱鬱寡歡。有一天他站在門邊望著窗外,隨口說了:「外面那塊地都是雜草,沒種東西很可惜。」照服員開始跟他討論要種什麼,接著下午晚班的工作人員到班時,就把木瓜買來了,第二天鋤頭與工具也準備好了。他開始過著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去種木瓜的日子,活動能力一天比一天還好,現在他甚至可以幫忙照顧新入住、躁動的失智長者。

當照顧者知道眼前這位躁動、無法溝通、會隨地便溺的長者,他「本來的生活」原來是一位音樂老師時,就能用更全面的觀點來思考與評估,找到現在行為的蛛絲馬跡,也更能擬定可以一個容易互動與溝通的照顧計畫。

Profile - 林金立

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總執行長、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台灣自立支援專業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學門講座教授。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AnkeCare創新長照 – 2019 Apr. 智慧日照新挑戰」博客來、誠品均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