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聯醫失智症月展覽 藝術×醫學×科學陪伴失智者的創齡之旅

北市聯醫失智症月展覽 藝術×醫學×科學陪伴失智者的創齡之旅

北市聯醫失智症月展覽   藝術×醫學×科學陪伴失智者的創齡之旅

文字:周妮萱、廖靜清、許月苓 /攝影:沈暐翃

失智症患者的視角、聽覺、五感跟你我有什麼不同? 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所規劃的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 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橫跨平面、影像、聲音等多元型態,失智者為主要展品創作者,呈現「我們都是人,沒有不一樣」的價值觀。

北市聯醫失智症月展  歡迎來到我的腦!

這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透過策展團隊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合作,看見失智者的生活樣貌、聽見失智者的真實想法,搭起社會大眾和失智者的互動橋梁,也擺脫傳統悲情弱勢或誇大病態的印象,有機會更加深入了解與認識失智議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策展理念以結合失智者、照顧者與醫事人員的相互關係做為創作元素,呈現跨域、跨界、跨代三大特色。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症已是全民都必須正視的疾病,展覽的另一項重點為傳達友善平權概念、建立失智友善社區,為你我的老後生活鋪路。

透過不同視角省思以人為本的精神

每年九月為﹁國際失智症月﹂,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資料,推估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在台灣,目前有超過二十九萬的失智人口,這是全民都該共同關心的議題。

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提到,面對生老病死的最終旅程,不只是長照、照護、安寧而已,必須正視每位失智症患者的本體都是人,是有過去、有故事的人,不能只看到疾病的面向。藉由「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進行失智症防治、失智症識能提升等工作,讓社會大眾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失智症患者。

十位失智症患者,可能會有二十種不同的表現症狀,甚至更多,因為引發症狀的因素包括神經損傷、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經歷、生理狀態跟社會互動等各種生理、疾病與社會變項,這也是思考打造﹁失智友善社區﹂保護網的立基。如果能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與友善,透過街坊日常生活的力量,溫柔接住患者,也就往接納與改善失智症患者的境況前進了一大步。

科學與醫學激盪  超高齡社會創新思維

以科學生活化作為科普推廣核心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近年來開始關注創齡議題,今年特別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症月展覽,朝跨世代且跨領域的場館邁進,讓展覽場域不再只是場地,而是「眾人參與的新時代創齡據點」。

除了展覽,活動期間也邀請科教館館長劉火欽與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對談交流,各自從科學教育與醫學角度討論失智症、創齡與社交處方箋的發展。

劉火欽館長提到科教館作為市民好厝邊,不僅是台北市內難得的開闊空間場地,館內更有各式豐富有趣的設備、展覽與不定期活動,讓參觀民眾動腦、動手,同時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適合長輩參與,可減少大腦退化的機會。劉建良呼應,以往大家對科教館的印象多停留在小朋友玩樂的科學樂園,但多元設施其實很適合長輩/失智症的朋友逛遊。他也鼓勵長輩們應該多走出家門,與人互動,減少肌少症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延伸閱讀

特展 X 影展 X 博物館導覽  北市聯醫院響應2020國際失智症月

北市聯醫建立創新價值的失智症照護網絡

北市聯醫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友善長者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