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看慈悲關懷社區

從芬蘭看慈悲關懷社區
2020/03/05

有鑑於人口快速老化趨勢,越來越多重症和安寧患者回到社區,但正規醫療資源對這種處境的家庭幫助很有限。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的民眾與家人,最需要不孤單,所以衛福部國健署從2019年底開始大舉發展慈悲關懷社區倡議計畫。

源自英語Compassionate Community,過去幾年在英國、加拿大、澳洲都有推展類似計畫,衛福部講習資料也介紹他國故事,模擬未來在我國推動的願景,更以瑞士時間銀行為例提供參考線索,希望集思廣益,找出我國可行模式。

怎樣才能走向更多民眾,深入末期或重症照顧家庭呢?怎樣才能讓這種關懷系統化、制度化、常態化?如何讓一般民眾有熱情與膽識跑去末期和重症家庭,而且知道該做什麼?這並不容易。或許芬蘭志工組織Mummon Kammari的發展歷程能給我們一些想像。

關懷社區 - 創新長照雜誌
不是政府由上而下推動,而是志工察覺社會處遇推動改變。圖/周傳久

讓老人不再孤單

Mummon Kammari位於芬蘭第4大城、22萬居民的坦佩雷已經30年。一樓是老人活動中心,每天有上百位老人進進出出來打毛線編織,之後義賣得到的收入作為服務基金,捐贈物品遠及印度和非洲都有。我在2005年去拜訪時,當時的生產工作和捐款,一年可達4千萬台幣。因為彼此信任,而且將服務加值,創造多贏。

除了生產義賣品,還有多樣的協談空間讓老人相互支持,一大群本來在家孤獨的人變得非常不孤獨。咖啡茶點都是老人相互預備,人人按興趣和才能更有發揮。還有常態外派志工巡迴服務,現在有950位志工,2019年加入160名新志工,服務項目包括到府換燈泡、掃院子、陪伴外出等各種服務,對象是孤單老化的人,或者老病無力整理家務者。

10年前開始,因社會需要和志工提議,Mummon Kammari開辦安寧志工服務和課程,目前有13位志工專門做安寧訪視。不但要接受訓練,還有安排隨時可以諮詢的支持,畢竟這是要花時間陪伴的特別服務。不需要像時間銀行一樣,是有期約交換條件。

關懷社區 - 創新長照雜誌
圖/周傳久

Mummon Kammari為發展慈悲關懷社區帶來些許啟示:

 

 

  • 以極為明確的價值理念為基礎,30年來一步步與時俱進,發展不同的服務,回應社會的需要。這不是為服務者積功德,也不是要得到什麼。

 

 

  • 不是政府由上而下推動,而是有些志工四處服務,察覺到社會處遇推動改變。我國目前是由衛福部倡議,準備資源來推動,接下來,要盡量走向由民間自覺,比較容易持續。

 

 

  • 支持末期患者與家屬的志工,事先累積一般志工經驗,慢慢接觸比較重度失能、失智者,逐步發展,讓志工有更多準備,而不是一開始就忽然想創造一些社區安寧照顧的志工。

 

 

  • 讓不同需求的人媒合服務,滿足被服務者、也滿足服務者。例如有人一輩子開卡車而較少與人互動,退休想多和人互動;有的想嘗試不同生活經驗,或期待樂於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媒合平台都提供很好的機會。

 

 

  • Mummon Kammari能在都市中成功運轉,顯示並非根基於傳統農村鄰里長期相處的人情,而是重新建造起來的關懷網,這和台灣都市化的現況有點相似。它的經營行銷是有效的,定期由各種志工承辦人舉辦集體說明會,讓民眾參加、了解,有助於更多人投入。

 

 

以上看來,我們得先省思自己的文化,如何一步步塑造清楚的價值基礎,才能做得久、做得穩。從已經有熟練社區志工經驗的族群,或病房安寧服務經驗的志工為起點,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再來發展社區安寧志工。面對國健署預見的處境,實實在在地一步步來,有效結合基層經驗與資源,或許更有機會走向所期待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