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德國|打造復健旅館 讓術後患者無憂享受退休生活

借鏡德國|打造復健旅館    讓術後患者無憂享受退休生活
2021/05/28

在德國,復健可說是與醫療同樣重要。許多開了刀的病人,手術成功之後,傷口已經幾乎痊癒,無須再住院,德國醫師通常會讓他們到復健機構去做復健,讓他們往後的生活品質可以恢復往常。

術後肌肉復健容易被忽略

因為人的身體機能不能僅靠手術成功就可痊癒,與身體器官連結的肌肉需要每天一定程度的訓練、運動,才能讓肌肉機能恢復。不然,骨折的骨頭修復了,肌肉卻長久沒有運動,可能造成有完善的骨頭,卻沒有肌肉的力量去正常運轉,而無法達到腳步行走或手部延伸拿取的功能目的。

至於腦傷的病患,在腦部尚未回復前,更需要專業復健來定期執行被動運動,讓肌肉處於良好的狀態,不至於因為不使用而衰弱無力,進而失去運作能力。這很容易在台灣的中風或嚴重腦外傷的病患身上看到,久傷或是身體極端虛弱的癌症病患,因為腦傷或其他器官損傷需要長期治療,暫時無法使用肌肉時,在強大醫療團隊的治療後或可恢復器官機能,但經久不用的肌肉卻因為沒有定期運動而衰弱到根本無法使用或更為惡化。

德國復健旅館(圖片提供/劉威良)

即使之後個人腦傷已恢復許多,肌肉卻無力運作的不可逆損傷,病患就必須長年臥床。這讓我們看到,經久臥床的病患經常會手臂僵直回縮往胸前扣緊,雙手掌捲曲不能張開,原本沒有受傷損害的手臂功能因為沒有適度復健而導致失去手部功能。

多元類型的復健減輕照顧負擔

為避免不必要的喪失身體機能,德國的復健非常多元也非常普遍,舉凡骨頭開刀後需要的肌力訓練、風濕關節或自體免疫問題引起的行動困難或是癌症病人手術後經過一系列的化療與放射治療之後所需要恢復體力的療養,包含打太極、冥想或是在溫水泳池以水中體操訓練手、腳肌力,甚至身心病患的精神復健,都是復健機構可以提供的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復健機構的服務,其實減輕病患家屬在病患手術或重大傷患後的照顧負擔。

結合療養勝地的復健機構

經營復健機構的所在,多會找在山明水秀或特殊地質溫泉的地方當療養勝地,這些名勝區原本就有很好的旅館提供住宿與高級餐飲。因此,許多原本經營當地的餐飲或旅遊業者多可就地擴大營業範圍,增加醫療的復健專業,把客人床改為病床,仍提供五星級的餐飲,聘請復健科醫師與護理人員入旅館工作,增添復健設施,也讓病患做各種復健肌肉與關節的按摩。

例如,草藥療法與中醫針疚合併,旅館內並有羅馬浴的芬蘭乾熱精油浴及蒸氣抹蜂蜜粗鹽的換膚浴,一般消費的三溫暖更是少不了。原本經營旅遊風景區時就有的美麗花園,就變成病人復健時期最好的活動空間與視野。

復健期間大多為3個星期,久一點的有到2個月或3個月,旅館可透過穩定的復健醫療的資源挹入,有源源不絕的收入,而病患亦可享受五星級高級旅館的康復期的復健生活。

德國復健旅館(圖片提供/劉威良)

復健支出由退休基金支應

在德國,復健醫療的支付大多不是醫療保險機構支付,而是負責退休基金的退休局。復健的用意是要保有更好的生活機能,因為復健與退休後的生活直接相關,如果一個人退休之後,僅有良好的器官功能,卻因為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做好適當的復健訓練,那個人生活隨之就需要仰賴他人照料,之後因年齡增長延伸的退休生活的醫療開支就會節節增高。

而醫療保險公司在德國全是私人的民營機構,他們對於醫療的支出斤斤計較,是自然的道理,復健支出的申請也常被醫療保險公司回拒。

過去曾照護過年約75歲的慢性精神科病患,她曾經因為一次大腿骨折而開刀。開刀之後回到寓所,因為怕痛就長期坐輪椅,日常生活機能大減。後來,她的家庭醫師認為她應該去復健,直接開單讓她轉到復健機構。一個月之後,她回到寓所竟然可以無須拐杖而行走,只偶而需要助行器協助,這也讓我見識到德國復健功能之強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