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德國|在德國,義工是失智者家屬最好的幫手

借鏡德國|在德國,義工是失智者家屬最好的幫手
2021/01/14

幾年以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德國茵果市Ingolstadt阿茲海默症照護協會的照護義工訓練。

記得第一次上義工課程的時候,來了一位年長的女士。她是榮譽理事長蓋爾(Greil)女士,她2001年成立Ingolstadt 阿茲海默協會,原因就是自己的先生是失智患者。而她過往身為家屬,因為沒有社會資源,孤單地走過這段照護之路。她先生曾經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她先生過世之後,她拿出家中的財產來成立協會,之後又成立研究失智的基金會。現在協會的會址,就在她過去與先生生活的家園。

目前協會有130名以上的會員,是德國各地失智協會中擁有最多會員人數的協會之一。此協會提供專業的諮詢、定期舉辦相關演講並有定期的家屬自助團體的聚會討論與舉辦每周兩次給家屬喘息的活動。

劉威良照顧的長輩Johanna Pitter,高齡92歲離世。(圖片/劉威良攝影)

另外,她近年來還建造照護失智者的專屬住宅與專屬照護機構,得到德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的褒揚肯定。照護住宅與機構的工作人員皆為專業工作者,義工不從事護理工作,僅陪伴患者散步、聊天等,如在照護機構,義工會在午餐時間協助餵食。

接受訓練後實際參與服務

協會提供的訓練課程是讓義工與家屬上專業課程,除了提供基本的照護專業知識外,還有基本的法律常識,讓家屬與義工都能了解該如何求助專門機構與身為失智者監護人的資格權限。

5天的課程上完之後,協會還會為義工和家屬分別舉辦每3個月的定期聚會,安排專業人士主持聚會討論,讓所有義工協助者把照護上與患者家屬及與患者的問題坦然提出,讓專業諮商人士透過討論支持義工的身心,並了解義工照護上的問題。義工訓練的課程,除了上課的課程外,還必須有義務參與照護患者的實務工作。這樣不僅可以近身瞭解失智者的病況,也藉由協會的連結有機會到患者家庭或是相關機構去協助照護患者。

劉威良照顧的長輩Johanna Pitter,高齡92歲離世。(圖片/劉威良攝影)

基本上協會所提供的課程是完全免費,但是必須承諾做義工100小時,否則必須繳交學費。按照德國規定,義工工作可以拿費用,義工照護病患一小時為7到9歐元不等(約台幣230元至300元)。義工所協助的工作,不包含做護理工作,而是純粹陪伴,比如聊天、散步或唱歌、畫畫,必要時要協助餵食。這筆費用由患者家屬先墊付,之後再向照護保險公司申請給付。

德國健康保險已有百年口碑的醫療健保,近年來還必須加保長期照護保險(Pflegeversicherung),這是1995年應對德國社會逐漸老化人口的需要而設立的。另外,義工的義工所得年收入如果一年不超過2,400歐元,享有免稅的優惠,以此提升民眾做義工的動機。

義工可以選擇到相關的失智照護機構或是到協會所舉辦的一周兩次家屬喘息時間來協助照護患者。這樣家屬在參加自助團體聚會或在喘息時間所安排的跳舞或咖啡聊天時間,都可有義工幫助,進而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另外,照護者如果必須出門,家屬也可以透過協會介紹,請義工到家來照護患者。

劉威良照顧的長輩Johanna Pitter,高齡92歲離世。(圖片/劉威良攝影)

協會提供諮商與喘息幫助

除了藉由課程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外,也因此更了解阿茲海默症協會的橫向連結,對患病家屬結成自助團體的支持及其重要性,並也親身體驗到支持失智者家屬的身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對於患病家屬來說,協會提供專業諮商雖屬重要,但被協會這個大家庭接受更是關鍵。有些家屬在患者得病或不確定病情時,很怕被他人歧視而不敢說出口,單獨扛起照護重擔。即使到最後必須把患病的親屬帶給專業機構照護,他們多會覺得丟臉,或自責背叛了配偶,但很多時候,照護患者的配偶也多有年紀,照護重擔不是自己所可以承受的,而他們多不自知。因此,當失智親屬病情失控時,也常讓照護親屬求助無門,不知該如何面對。

因此,協會以民間團體協助親屬諮商與獲得喘息,就成了患病家屬的知音與最大的福音,他們自身受過幫助後,即使患病親屬過逝,他們也多會繼續留在協會中回饋幫助他人,達到自助人助的社會網絡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