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結合醫療照護 此刻.我在 失智長者用藝術發聲

藝術結合醫療照護     此刻.我在  失智長者用藝術發聲
2019/10/28

2016年由英國衛爾康基金會支持成立的Created Out of Mind,結合跨領域專家,致力於讓世人更認識失智症,藉由創意與藝術「傳遞」失智症者的聲音。

在國外,Created Out of Mind已非特例,然而在台灣,對於長照或失智症仍普遍側重於身體照顧而忽略心理狀態。在今年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企業家所贊助支持的「共融藝術專案」中,以失智者為主題的〈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方案設計〉打破過往失智症只與公衛醫藥或社會福利相關的觀念,少見地將視覺藝術結合醫療照護議題,整合的關鍵角色正是計畫主持人楊純鑾。

楊純鑾是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治療師,同時她也有另一個角色──精神科護理師(目前任職於三軍總醫院)。她在法國求學期間受到「醫院藝術節」啟發,回國後持續發掘藝術進入醫療空間的方式與可能,也投入規劃這次失智者的共融藝術專案。

長者的鋁線雕塑創作(圖片來源/周妮萱)

帶領全照護團隊投入

「我刻意在展覽名稱不放上『失智』,就是希望大家專注於他們的創作,將他們當作是一般長者看待。」楊純鑾今年將成果以〈勿‧忘‧我:長者藝術團體創作展〉為題公開分享。

計畫耗費長達9個月:前期先建立照顧服務員和其他照護人員對於藝術創作和藝術治療的概念,也讓他們親身創作。接著將長者依照失智程度不同,分成輕、中度失智的日照組,每次創作2小時,以及中度到極重度失智的養護組,每次創作90分鐘,這過程是一系列相當縝密的規劃設計。創作過程中也有觀察員,每次創作結束後,楊純鑾也會與團隊進行分享與討論。

過去都會影響自己

此次展出的作品,每件都代表一段深刻的故事,有自畫像、家的印象也有最愛的樹。「人一生培養的技能、思考脈絡,以及看待事情的心態,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即便失智症來臨,過去所經歷、感受的永遠會影響著自己。」楊純鑾說。

重度失智的陳博士,年輕時是工程博士、經營公司的大老闆。重度失智症者多已無法掌握空間的距離,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陳博士努力做鬼臉感受臉部變化、摸自己的臉、用手指測量五官的距離,「他畫不出來時,就請旁邊的爺爺幫他畫,果真曾經當個老闆。」楊純鑾笑說。

陳博士(左)的自畫像創作反映了相當程度對於探索空間的能力維持(圖片來源/周妮萱)

類似情況也在別的長者身上得到驗證,當長者從事鋁線雕塑創作時,用錫箔紙包覆自己所凹折的鋁線形體,有位奶奶三番兩次都完全包住成了木乃伊似的,經旁人提醒,才恍然大悟般笑說:「對啊,不知道怎麼都會整個包起來」。團隊後續討論時認為,由於奶奶長期是家庭主婦,過往的身體記憶引領她用鋁箔紙好好包裹一切,就像在廚房裡包魚肉一樣。

楊純鑾分享從事長者藝術創作最困難、也最有感之處,就是經費與有經驗的團隊,她進一步説:「失智症藝術創作是『面對等待』的過程,或許初期反應很微弱,但重點是累積的過程」。在楊純鑾的策展中,透過藝術所有人一起「共創當下的體驗」(in the moment experience),共創此刻、感覺自己存在,感覺我們一起同在,也更進入失智者的生命世界,看見他們的生命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