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在——追尋醫療與藝術的跨域共創

此刻‧我在——追尋醫療與藝術的跨域共創
2019/09/09

談到「醫療」與「失智症」你會想到的是什麼?

精準科學、醫師診斷、藥物供給、團體家屋⋯⋯⋯⋯接下來,我們一起迎接新的領域——「藝術」。

由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所協辦的「『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與失智照顧研討會」,搭配今年(2019)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共融藝術計畫「此刻‧我在」的成果分享,結合關注失智症的醫學、藝術治療、社區健康照顧等跨領域專家,共同呈現臺灣藝術與醫學在失智症上的具體實踐。

在老化議題中,普遍讓人想到是醫學疾病或身體照顧,鮮少會有「藝術」二字浮現腦海。近年,無論是「創意高齡」或「藝術治療」,都是以藝術作為媒介。擔任開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近來持續推動臺灣版「失智症處方箋」運用於博物館、美術館、運動中心,他分享治療失智症的經驗,以及「以人為本」(Person-Centered)的失智照護演進發展。

藝術與醫學的整合實踐  「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計畫」

「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楊純鑾則從自身跨足護理醫學、藝術創作與藝術治療的角度出發,她曾從事護理工作,然後前往法國留學,受到由醫學界所發動的「法國文化在醫院」計畫所影響,加深對於藝術與醫學結合的追尋。楊純鑾分享了法國醫院內的文化專員帶著長輩以「記憶之盒」為主題,藉由視覺物件和文字書寫呈現長輩的生命經驗,進而延伸成為巡迴舞台劇而名揚全國。不僅促成醫院將廢棄空間改造成展演廳,開放給社區,更藉此改善醫院與社區間的關係。

「『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與失智照顧研討會」,「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楊純鑾。攝影/周妮萱

無論是在醫學研究或是社會上我們常講究「效益」,評斷指標不是錢、就是人數,「多數的人因此難以理解藝術所帶來的能力和心理支持」楊純鑾說,她以法國藝術家在醫院庭園中創作一棵會轉動的橄欖樹為例,一開始面臨醫院內的質疑浪潮,那棵橄欖樹受風吹動的景象最終卻成為住院長輩的話題和期待。楊純鑾也進一步分享「此刻‧我在」計畫的執行過程以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過往只能分享國外的經驗,她希望藉由這樣的計畫和展覽讓更多人知道臺灣已有能力做出失智症創新照顧上的本土實踐。

參與藝術計畫的失智症長輩主要來自於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內的養護中心與日間照顧中心,在這次的藝術計畫中,除了帶領的藝術創作者之外,照顧服務員、職能治療師、音樂治療師與藝術治療師等第一線人員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楊純鑾說:「特別是基金會的照顧服務員們,他們是長時間陪伴在長輩身邊的人」,研討會的座談也邀請了參與計畫的蔡淑文組長與董懿萱職能治療師分享身在其中的感受,更深入的與聽眾談談自己的觀察。

以多元、跨域的視角突破傳統對失智症的想像或許正回應了「此刻‧我在」作為這項藝術共融計畫的主題:「我」,不僅是失智症長輩,而是包含所有的人,所有會變老的每一個人。

更多關於「此刻‧我在:共融藝術計畫」內容與計畫主持人楊純鑾訪問將刊登於《AnkeCare創新長照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