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專欄】體驗過,才知道被照顧的感受

【周傳久專欄】體驗過,才知道被照顧的感受
2019/06/24

做中學不是新的學習方式,因為做比聽更能專注參與。但照顧服務以人與人互動為特性,「做在別人身上」和「被別人做在自己身上」卻是不同。近年,許多國家設計各種做中學方法,因為教學對象、目標不同而需要不同內容、方法和成本。

比利時和英國、荷蘭、法國十年前合作發展老人照顧倫理尊嚴體驗學習,對於促進專業照顧者反思、改善工作價值與工作方式相當有幫助。這類方法在比利時旅北克學習中心有四、五十種之多,時間從數小時到一天都有,每人花費一萬到兩、三萬元上下。

不只是把人戴上墨鏡、綁鉛塊走走路,而是一群不同職務的專業照顧者,基於想改善服務的高強度意願,而選擇曾照顧過的對象的完整身心型為特性,模擬其狀況,然後由一群護理學生接手照顧半天至一天,透過各種日常生活體驗反思被對待的經驗,包含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溝通、互動、靈性。

參與者可帶個小本子,寫下活動期間每一秒的新體悟,篩選精華,之後在反思討論會時提出交流,然後選擇最應該落實的行動返回職場後實踐,隔一段時間後再聚集檢討。這種方式符合成人學習原理,看重過往經驗,希望學以致用,重整經驗帶動創新,透過開放交流知識能加速成長,跟在辦公室空想及靠一人英明思維相比,又比較周延。

由於需要動員空間、設備、人力還有教學設計,成本相當可觀,而且師資結構除了護理專業外,還有哲學家。試問,台灣目前為止,哪一家醫院或長照機構想到照顧訓練要請哲學家來?但比利時有。另外,這種訓練沒有考試,要能思考,並保有開放的心胸與人討論,而不是從考古題拼湊標準答案,挑戰學員的學習習慣和社會互動文化。

圖片提供/周傳久

親身體驗才懂被照顧

以上方式用於身體失能照顧,也可用於失智照顧,而且可用於個別化照顧。我曾當學員參加其中一班,模擬在台任職照服員時曾照顧過的長輩。我被洗澡、吊掛移位,感受未受理解的冷漠,也有不斷徵詢的尊重。

我與模擬失智者的護理師同住一房,看到他無表情、在餐桌和廁所以不同方式玩衛生紙等各種混亂行為,他在事後反思會提到在哪些場合,需要照顧者慢點說話、避免噪音,給予個別喜好的環境,也因無表情而被忽視安全感等。透過體驗,他想到回到服務機構調整住民空間和音樂資源。

這套學習方法,事前曾告知萬一模擬太沉重可以喊暫停,可休息再繼續,這位護理師並沒喊停,倒是照顧他的學生喊停,因為他把別人的咖啡拿過來喝,又自己開門出去,學生們不知道怎麼應對。

後來,我在台灣也曾多次帶領這種訓練,效果很好。但也遇見護理師演到一半,因為想到過去的照顧方式而情緒控制不住,因此喊停。也曾遇見照服員反思時坦承,同業告知少互動才能少被要求服務,因此過去十年從不與長者互動,這位照服員感到相當歉疚。

台灣長照發展很快、資源給得多,但對應的訓練非常落伍。應該加速從單向、填鴨式、低估照服員定位與潛力、只追求形式化數位學習的現況,轉向實在而有感的成人學習方法。如何養成照顧價值觀與能力素養,也就產生相對應的照顧品質跟資源效益。除非想以殺雞取卵方式經營,否則,用心培養人才能創造經營者、專業工作者、被照顧者各方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