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學會專欄】愛他就應該給他一個選擇的機會

【在宅醫療學會專欄】愛他就應該給他一個選擇的機會
2019/04/15

文/蘇信昌

當「復能」成為長照的重點,我們服務的居家個案是不是都有機會可以回復原本的能力呢?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有些人可以回復功能,有些人則是需要他人長期的照顧。但是,沒辦法回復的個案是不是就不需要復能了呢?

大多數的長輩都希望在家終老,但隨著年齡增加身體老化,長輩自我照顧越來越困難,從一些日常生活開始,例如打掃家裡可能花費過去所需兩倍的時間,洗澡穿衣也比較慢,煮飯可能無法拿鍋鏟,外出購物或是去領錢都需要他人協助,這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能進入家庭,就可以減少長輩的困難。但究竟要不要幫長輩?

有一派說法是生活即復健,讓長輩慢慢做可以保留更多的功能,越幫會讓長輩越少動,逐漸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派覺得,長輩就是因為無法自我完成,才需要外界的協助,應該盡可能協助,讓長輩得以安享晚年。這兩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但長輩的期待呢?家屬的期待呢?專業照顧人員又該如何介入?

透過長照系統轉介,居家復能的治療師安排訪視個案時,會先評估長輩目前失能的程度,有哪些功能有機會可以透過訓練回復,哪些功能可能短時間無法回復,透過居家復能訓練、帶入輔具、或是環境改造,讓執行日常功能的困難度降低,如果真的沒辦法回復的能力,也要能夠有其他取代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做這些日常生活功能的時候,必須評估可能跌倒或其他意外的風險。對於長期臥床的長輩,復能的目標就不會是回復所有自我照顧的能力,而是在照顧過程減輕照顧者負擔,甚至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率(例如壓傷、肺炎、尿道感染、骨質疏鬆、跌倒骨折等)。

例如:98歲罹患失智症的阿公,早上剛跌倒,頭上有一個傷口,認知功能已無法有效溝通,只能不斷地微笑來應答,雖然行動可以自己下床,使用助行器可以走到30公尺外的客廳,偶而失禁在褲子上。對多數醫療人員來說,「已無學習能力的失智症,應無法重新學習獨自完成如廁脫褲。」

居家復健 - 創新長照

但是,我們仍可思考如何設定復能目標。首先,過去有發生跌倒的經驗,短期內盡可能不要再次跌倒,教導阿公使用助行器,排除居家動線上的障礙物,規劃設置衛浴與走廊的防滑與扶手。另外,可穿褲型尿布,但鼓勵他離床如廁,盡量保有目前的行動力。讓長輩固定時間外出曬太陽,預防骨質疏鬆,並教導家屬:因應失智症可能會退化到無法走路,若需要使用輪椅的轉移位教學等,這些都是居家復能治療師可以設定的目標。

但如果沒有上述的復能計畫,家屬可能因為害怕長輩跌倒,盡量服務長輩,或規勸長輩不要動,長輩很快就會因為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而變成依賴照顧並長期臥床。另一種情形則可能是沒有評估風險,因執行日常功能而跌倒。前者看起來沒有明顯進步,但後者會退步的非常快,導致照顧人力需求大增,照顧負擔更重。

另外一類則是居家安寧的個案,這些癌症末期的患者多數接受舒適照護,不以困難的復能計畫為主,治療師一定會詢問家屬目前的照顧困難,就此提出解決方針。像是生理需求,如口腔潰瘍、便秘、睡眠障礙等,就能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非侵入方法介入處理,可能是熱敷,徒手治療或電療,或是補充適當營養,都能減少患者疼痛。教導家屬如何判斷病理性骨折,避免在轉移位時讓受傷更嚴重,或是發生骨折時的緊急處理應變等。此外,配合居家安寧團隊(醫師、護理師、藥師、治療師等),給予個案輕度或中度的運動建議,增加心肺耐力、提高睡眠品質等。

例如:80歲肺癌骨轉移的奶奶,白天都在睡覺,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動,又因為長期臥床而便秘嚴重。居家復能目標就可以教導簡單的等長收縮腹部訓練,在不引起疼痛下增加活動量,教導腹部按摩,改善便秘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回到個案的人生故事,從中找到長輩喜歡的話題或活動,讓長輩在愉快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回到未生病前的情境,慢慢找回自信,選擇自己想要的復能目標,這就是成功的復能。


【作者介紹】

蘇信昌/物理治療師,暐淩居家物理治療負責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