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 2020 年,這一年,全球都籠罩在 COVID-19 的疫情陰霾當中,大家期許 2021 年會是嶄新的一年。《ĀnkěCare 創新長照》也重新定位出發,我們改名為《ĀnkěCare 創新照顧》,擴大了長照領域範圍,重新定義「照顧產業」的範疇,提供照顧產業更先進、宏觀和多元的思維,打造全台第一個照顧產業的跨域整合平台。
創刊之初,我們看見長照界需要一份產業雜誌,台灣第一本長照產業的經營管理雜誌,於焉誕生。經過了 3 年摸索,越來越多跨域業別加入行列。去年我們首度舉辦了「The Cares 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吸引了全台 8,000 人次跨領域專家與業界代表,除了失能、失智的照顧服務,也橫跨到健康促進、醫養串連、科技整合、高齡者住宅等創新領域,擴充了「長照」的定義。
未來雜誌將以「照顧產業」為核心,以「健康、醫養、科技、住宅」為四大主軸,串聯不同場域的照顧應用模式,連結軟硬體設備服務,包括科技設備、醫療器材、輔具、健康管理、運動復能、生活娛樂、食品生技、生活娛樂、建設開發、金融投資和人才培訓等。
本期雜誌就探討教育體系培育照顧人才的議題,目前全台有 2 成大專院校皆設立長照相關科系,超過 6,000 名學生就讀,還有許多高中職的年輕學子,這些都是未來潛在的長照生力軍,且照顧人力每年需求漸增,2020 年 9 月已達 69,767 人。
照顧產業是專業的服務業,培養人才是產業的核心。長照科系的教育培養過程如何創新與落實?如何銜接到業界的需求?有哪些機會與困境?這些長照生力軍如何留在產業中發揮專業?整體培育制度應該何去何從才能建立穩定的人才培育體制?這些問題攸關照顧產業發展,我們編輯團隊走訪北中南多所學校,希望能深入探討教育體系培育人力的關鍵問題。
此外,我們也特別企畫了The Cares 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的總回顧,透過不同主題的整理,看見更全面的照顧產業未來走向,結合了軟硬體設備和服務。未來的照顧產業將打破現有的政策和經營模式,具有更多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帶動更多整合性服務與產業動能的創新商模。
雜誌內容搶先讀
【封面故事】未來生力軍:長照科技培育人才的機會與困境
在少子化的寒冬中,長照科系卻在全台各地的技職體系、高等教育界遍地開花,上萬名的年輕學子是否能為台灣長照領域注入一股新氣象?我們深入全台 6 個長照相關科系的教育現場,直擊第一線人才培育搖籃的機會與困境。
【封面故事】培育逾萬名生力軍 長照科系扭轉逆勢挑戰未來
過去幾年,常見媒體以「長照科系熱」、「就業前景好」等評語看好長照科系逆勢成長的前景,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院校「老人與失能成人照護學類」開設校數與學生人數從 2005 年的 5 校 882 人,成長至 2018 年的 33校、6,530 人,相當於全台 2 成大專院校皆設立相關科系,而若加上其他與「長照」、「高齡」相關科系,開設的學校更高達 48 校、147科系,多年下來累積超過萬名長照人才,這些數字還不包括高中職,成為少子化中的一股熱潮。
然而,《ĀnkěCare 創新照顧》實際採訪北中南多所長照科系卻發現,其實校方經營起來如履薄冰,不如外界想像的榮景,勢必在逆勢中挑戰未來,引領社會關注照顧產業轉型與培養專業的新願景,因為從職業聲望、工作待遇到職涯發展,處處皆是令年輕人才踟躕不前的障礙。其中不容忽視的兩道基礎門檻:一是職業聲望不高,另一項則是學歷帶來的價值無法反映在待遇與職涯發展上。
【封面人物】新時代中求變 第三代掌門人施定宏擦亮愛愛院百年招牌
走入萬華大理街的蜿蜒小巷,昔日的蔗田糖廠風情不再,1923 年由施乾創設的「愛愛寮」則屹立不搖,從一處救濟弱勢乞丐的庇護所,到如今提供長輩尊嚴自主老後的棲息之地。「愛愛院」這塊百年招牌如何在新時代裡閃亮發光?考驗著第三代的接班人。
打從有記憶以來,愛愛院第三代、人稱「施秘書」的施定宏,從小就是在愛愛院大家庭長大,就像是孤兒院裡的王子,「外面人看我們是乞丐寮,他們很害怕,但我在這看到溫暖的那一面,這是外面看不到的。」社會歧視的眼光未曾令童年記憶變質,年齡相仿的孤兒都是他的玩伴,而看著因戰亂流離或身有缺陷的弱勢長輩,則讓他體悟人生的智慧。
【政策觀察站】專訪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完善預防衰弱服務網 絡實現高齡健康願景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原本在 2020年任期屆滿,就要返回花蓮慈濟醫院服務,考量因疫情影響政策推動,決定接受慰留,繼續貫徹政策。接下來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聚焦在銀髮延緩失能計劃,以「預防衰弱服務網絡」(HUB 計畫)為基礎,鏈結「友善長者急性醫療(ACE)」模式及銀髮健身俱樂部,讓不同健康程度長者都能活躍老化。
【名家專論】黃毓瑩:2021年照顧科技的發展趨勢與推動策略
2020 年一整年中,由 COVID-19 引爆的防疫需求,的確加速了 AI、雲端平台、遠距醫療/照護、零接觸照護科技等應用科技的發展,但細察之下更可以看出,這些科技應用多以醫療領域為主,在照顧或長照服務領域中的科技應用在項目與技術上目前較少有大的突破,這樣的現象反映出「治療 (cure)」與「照護(care)」在本質上的差異,也是提醒著我們:不能直接把醫療領域的服務內容設計、科技需求項目、流程運作模式等不同面向的做法直接套用在照護領域上。
【特別企劃】照顧產業的年度盛事 跨域專家見證「新」紀元
橫跨照顧、醫療、科技、金融、住宅等跨領域業者,以及超過 17 縣市政府、中央部會等公部門代表,專業人士超過 8 千人次與會的 The Cares 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圓滿落幕,激盪跨域火花,迎向照顧科技新紀元。
面對高齡化趨勢,「照顧」產業亟需加入智慧科技 DNA,醞釀更聰明的服務,才能迎頭趕上渴望自主老後的新一代長輩。而由侒可傳媒所舉辦首屆「The Cares 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在 2020 年 11 月剛落幕,為期 3 天展會,超過八千名與會人次共同見證照顧產業展現軟實力,與科技產業攜手迎向智慧化的決心。「照顧需要產業化,產業需要科技化!」侒可傳媒執行長李正雄明確指出,侒可傳媒希望為照顧產業搭建對話平台,《ĀnkěCare 創新照顧》創刊至今兩年,以雜誌、數位媒體、北中南辦經營管理論壇、國際研討會等持續促進資訊交流。
雜誌目錄
【編輯手記】
從此刻起 寫下照顧產業的新定義
【國際短波】
【名家專論】
黃毓瑩專欄:2021 年照顧科技的發展趨勢與推動策略
康仕仲專欄:隱私∼高齡者對科技產品的隱憂
賴添福專欄:關於老人福利機構的人權維護∼由內湖未立案機構事件談起
李光廷專欄:日本照護管理師制度的探討
【封面故事】人物專訪
新時代中求變 施定宏擦亮愛愛院百年招牌
【政策觀察站】
【專訪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完善預防衰弱服務網絡 實現高齡健康願景
【專訪高雄市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李素華】建置醫養銜接 主動找到照護需求
【封面故事】未來生力軍 長照科系培育人才的機會與困境
培育逾萬名生力軍 長照科系扭轉逆勢挑戰未來
各級教育體系具有不同培育面向
案例 1 /五育高中:傾全校之力 招生逆勢成長
案例 2 /長庚科大:跨域合作教學 創業不是夢
案例 3 /弘光科大:照顧 x 社工 多元職涯發展
案例 4 /敏惠醫專:著眼未來培育全能照顧專才
案例 5 /輔英科大:走過一甲子 拓長照教育藍圖
案例 6 /輔仁大學:培養照顧產業高階經營人才
培育後的發展:職能分級與國家證照可保障專業照顧工作
借鏡日本:拓展多元管道吸引人才
長照科系名單整理
【照顧現場】
聚焦機構:老幼共學 朝日為照顧注入新活水
銀協櫥窗:以長照協會參展的心得
照顧現場學:科技照護行不行,偏鄉社區 Wa(哇)Care 啦!
日照經營學:日照經營與時俱進,如何改善運營成果?
【特別企劃】照顧產業的年度盛事 跨域專家見證「新」紀元
科技加持 點亮照顧產業未來
走出診間 醫療擁抱社區的多元方式
照顧產業跨域整合 打造高齡友善宅
人性化科技 開拓居家智慧照顧藍圖
輕巧創新醫材 守護社區長者健康
翻轉長照 輔具注入美感設計元素
科技輔助 打開失智友善之門
吞嚥障礙的營養新選擇
運動復能設備 滿足個別訓練與評估需求
【國際瞭望台】
瑞士技職系統下長照員養成訓練
【長照萬花筒】
長照書庫
【照顧科技新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