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青萸專欄】長照跨專業鏈結的好嗎?產官學一起來檢視!

【邱青萸專欄】長照跨專業鏈結的好嗎?產官學一起來檢視!
2021/10/09

根據健保署2020年統計數據顯示,健保的居家照護個案超過88%皆為60歲以上,而被照顧者主要診斷病狀前4名為腦中風後遺症、失智、高血壓以及糖尿病;其中完全無法活動者超過80%。而這樣的數據資料是否與長照2.0服務對象的樣態相似呢?

讓數據說話 看見跨專業照護在社區鏈結的需求

分析筆者的居家機構服務535位個案的身體狀況發現,長照2~8級的個案裡中,單是高血壓患者就佔所有的長照個管案近三分之一;長者罹患腦中風後遺症、失智、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其中一項慢性病佔48%,有2種以上慢性共病超過50%,而這樣的個案特徵與健保居家醫療照護個案重疊性高。因此,筆者大膽假設,倘患有慢性疾病甚至2種以上的共病者,就容易成為長照2.0的服務對象,一旦這些慢病衍伸出臥床或後續長照失能等級增加,屆時用到健保資源的比例就更高了。

(圖片來源/邱青萸)

 

依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歷年「不健康餘命」,2012年為7.95年,至2019年已增加至8.47年,代表國家和社會得付出更大醫療和照顧成本。因台灣人口結構改變,個案失能階段的人口大幅提增加後,將連帶影響其家庭的生活品質,而台灣的整體社會資本付出將會大幅增加。

政策總量管制之下 照護品質是否同步見效

在臺灣,既有的社區照顧場域裡,在社區照顧原有的專業人員從長照1.0,直接介接到長照2.0的擴大服務裡,長照司透過政策滾動調整,來控制快速膨脹的長照專業服務。為因應社區照顧需求的變化,健保體系裡除原有的居家護理制度規範外,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試辦計畫迄今5個年頭,也進行了多次的調整。宏觀來看,這些制度的修正,管理快速增長的力道,有效控制社區專業照護的整體「量能」,但社區照護的「質性」提升是否見效?

(圖片來源/pixabay)

不管是一條龍整合照護或區域相互派案連攜,產業界都努力想做出一番成績;而學界也試著無縫接軌社區照顧,從教育端著手促成跨單位合作;各地方政府朝全面讓服務量能成長同時想盡辦法做到品質把關。社區專業照護蓬勃發展之下,除了控制量能外,更應設定引流到質性的出水口,聚焦匯流在「質性提升」,從使用面和第一線照護面來看,就能找到答案,透過制度整合和行政簡化,讓社區持續保有誘因,長出質量兼具適合的專業照護服務。

社區專業照護缺乏制度整合及行政簡化

長照2.0這個大架構下,不只重新定義台灣的社區照顧,也已讓人民的長照生活品質和樣態大幅轉變。在社區整體照顧裡,政府也陸續推動如居家護理照護、居家醫療整合照護、糖尿病共照網、氣喘方案、家醫整合照護計畫、安寧共照、居家安寧等不同的方案,不同的主管單位,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想要往品質管理方向走,但實務上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是缺乏制度整合及行政簡化。

(圖片來源/pixabay)

現階段,台灣的整體社區照護制度或資料目前片面被建構在健保資訊系統和長照2.0的CMS系統裡。接下來,配合各種規範制度下,透過聽取跨專業各團體的意見,設定品質鼓勵標的,不管是從如何讓失能等級降低、侵入式管路移除,或是安寧照護的提升等面向,在各方腦力激盪,盤點內部能量及標竿學習下,並以整體規劃嫁接的模式將社區照護資料庫整合。如此,長照跨鏈結的專業,才有辦法在短、中、長期更多的接軌規劃下,完整的讓數字說話,讓專業鏈結效益結構式的快速進化。

全盤性大面向品質鼓勵和集體匯集拉力,只要不過多的政策或人為干擾介入,政府擔任領頭羊絕對有好效果,各產業界也不會亂了方寸,成效產官學將指日可待!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照顧產業訊息,敬請點此訂閱創新照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