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分享】防疫之時該如何防災?彰化喬友大樓火災省思

【讀者投書】防疫之時該如何防災?彰化喬友大樓火災省思
2021/07/08
作者/專欄

文/美國消防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SFPETC)專案研究員 李佩芸

彰化市15層樓喬友大樓日前發生大火,火勢延燒, 濃煙從大樓二樓閒置樓層向上竄至七樓至九樓防疫旅館樓層,致4人不幸身亡,分別為3名住客及1名消防員。此事件凸顯全面防疫下的火災風險,以及低樓層火災波及上方樓層風險議題。

疫情之下的防災困境

新冠肺炎防疫下,面臨收容機構以既有空間作為收治染疫者場所,空間服務動線將因防疫需求面臨更改,使舊有服務性指示與避難逃生標示與現況不符;更因管制及臨時場所設置,致部分空間缺乏完善消防設備或成為設備防護死角,以及降低災時疏散避難效率;加上分流上班及在家工作,將使機構值班人員或緊急應變相關人員比平時更少,值班人員兼顧防疫、平時工作與救災下,災時面臨無人處理或人數不足應對情況。

應變人員在疫情當前兼顧防疫、工作、救災與分流管制上班,致人員比以往更少、災時應變能力更為有限,應以整體空間安全性的提升,如:設置火警自動警報設備、自動撒水設備及等待救援空間規劃,達到應變作業簡化結合場所避難設施、消防設備與應變人力,以「來得及」的應變模式達成起火空間內無住民死亡、起火空間外減少財產損失以及降低輔助實施緊急避難/救援作業人員被新冠肺炎感染的風險之目標。

【讀者投書】防疫之時該如何防災?彰化喬友大樓火災省思-創新照顧
照顧機構因應空間調整重新審視防災路線,是不可省略的防災守則。(Image by Peter H from Pixabay)

此外,複合大樓各空間、樓層通常互不干涉也互不了解,造成鄰接空間存放物不明、用途不明、火災風險不明情況。近幾年都市化發展,複合用途大樓林立,使低樓層火災波及上方樓層情況更為嚴峻且頻繁,尤其大樓中設有住宿型且收容脆弱族群機構,如收容老病住民的長照機構、收容較高風險染疫者的防疫旅館等之機構,在都市地區多設置於複合大樓中,加上夜間多數樓層、空間無人員值班、留置、流動,加深火災即早察覺困難,住宿型機構受火煙波及風險也隨之提升。

防災工作應該受到更大重視

火災屬於公共安全範疇,乃火災一但發生,將極易波及鄰接空間,個人加上他人損失,造就2019年全台火災造成財物損失及房屋損失合計高達13.3億元的天價數字,且此數值通常被過於低估縱使火災中無人傷亡,但高額的火災損失也極易使倖存者家破潦倒。每每有老百姓與消防員葬送火場,當我們沉浸在青年殞落的哀勳時,何不想想,為什麼重大火災一再發生?為什麼一再有人命喪火場?台灣還需要多少起死傷及損失無數的「代表性重大火災災例」才能喚起全民對於防減災的重視?

2015年聯合國第三屆世界防減災會議中提出《 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揭示應優先推動災害風險辨識與管理、溝通有效可行投資作為,建構韌性社會。行政院將其納入盤點各部會災害風險辨識與有效減災投資作為的導引方案。

此次火災波及的喬友大樓百香果商旅於今年5月11日甫通過消防安檢,合法合格、符合法規的安全標準,卻仍受到火煙波及,終致4人死亡的極大損失。源於台灣國內多只講求消防合法的水平,卻忽略世界各先進國家幾乎仰賴自動撒水設備保命護產、永續經營的事實。

自動撒水系統自動撒水設備可以降低80%消防員的死傷,81%住民的傷亡可及時侷限火煙,予以現場人員可初期滅火時機、火警探測器及早偵知起火點,則火災縱使發生也不致損失慘重。除可控制初期火勢延燒、限縮火害波及範圍與程度、減少損失,也是提高消防員火場救援作業安全性的關鍵措施。

火災的猛烈度隨著時間的平方成正比,除了平時員工消防演練外,透過自動撒水設備或其他適用的自動滅火設備,更能達到維護空間的安全性、確保生命安全、降低財產損失的目標。火災發生必然有所損失,因此更應將損失限縮於「可接受承擔的起」範圍內。從根本上提高社會的共識力量,建構空間的安全性才能確保大多數人的安全,而非僅靠重大災例來凸顯問題 。

(投書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